腎臟大小事:中西醫觀點、飲食、預防,一次解答
腎臟在體內扮演協調者,負責過濾、排毒、代謝電解質等多項功能。高雄醫學大學腎臟照護學系助理教授林明彥指出,腎臟一旦出問題,症狀表現多樣,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
Q:西醫說的腎,跟中醫說的腎相同嗎?
A:
- 西醫: 指的是位於下背部的兩顆腎臟,俗稱「腰子」,負責過濾、排毒、維持電解質正常及酸鹼平衡。
- 中醫: 包含腎臟泌尿及生殖系統,負責生長、發育生殖及老化。顧好腎系統,能延緩老化。
Q:吃中藥會洗腎?
A: 台灣洗腎主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而非中藥。
- 中藥 vs. 中草藥: 中藥多半經過炮製,毒性已去除,安全性較高。未處理過的中草藥則不一定。建議找合格中醫師診治開藥。
- 馬兜鈴酸: 目前證實含馬兜鈴酸類的中藥會造成腎傷害,台灣已禁用多年。
- 金屬藥物 & 蟲類藥物: 傳統中醫用藥如銅、金、鉛、汞等金屬藥可能傷害腎小管;蟲類藥物多為腐敗蛋白質,腎臟功能差的人要小心使用。
Q:治腎病,一帖就有效?
A: 鐘文冠醫師認為,一帖見效說法太誇張。根據他30多年的經驗,服用中藥後9~11個月療效才能最好,但一定要配合定期檢查。
Q:吃太鹹會傷腎?
A: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一般人吃太鹹跟腎病有關聯。《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提到,攝取過量鹽分與氧化、壓力、發炎及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及血管硬化相關,也會造成高血壓,而高血壓是慢性腎病的第二大主因。
若已有腎病,用鹽請手下留情,清淡最好。慢性腎病的人體內排除鈉離子的功能受損,攝取過多鹽分會增加血壓、尿蛋白並促使腎臟惡化。
Q:健康人如何避免,腎病找上門?
A: 腎功能在40歲之後就逐年下降。除了先天腎臟功能有好有壞,透過生活習慣改變,至少可以延緩惡化。
飲食少油少鹽、養成運動習慣、少喝汽水、可樂及加工肉品,因為其中所含的無機磷會全數被身體吸收,加重腎臟負擔。
Q:要喝多少水才夠?如果容易水腫的人該怎辦?
A: 喝水量視個人健康狀況、運動量、排汗及排尿量有所不同。基本上一天平均要喝2000cc的水,最好分散在一天多次補充,讓身體隨時不缺水。而且要小小口慢慢啜飲,水分才能輸送到全身。
通常慢性腎病的人不用特別限制水分攝取。但若患者因腎臟無法代謝水分出現水腫,就需要按醫生指示限定每日喝水量。
"健康飲食, 養生, 常見疾病"
"腎臟大小事:中西醫觀點、飲食、預防,一次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