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病例不斷攀升,新聞與網路社群媒體不斷放送負面訊息,可能使心理負擔不斷堆疊。非常時期,關閉娛樂場所、取消聚會活動、停班停課,待在家防疫的大朋友小朋友可能防了病毒卻悶出心病。
個人免疫力是防疫最重要的基礎,而心理調適情形會影響免疫反應,因此過重的心理負擔又被稱作「心理毒性」。
### 過度恐懼,比疫情更可怕
疫情致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眼下已非2020年3月,現在人們對於新冠病毒已經有更多了解,新知識都會與時俱進,而國外慘痛經驗也能成為台灣的借鏡。可怕的是人性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所以我們要學會調適不良思緒,至少有以下3大原則可供參考:
1. **減少過多訊息、減輕心理負擔:** 這點尤其重要,要控制每天接收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訊息,建議不要超過半小時,並且只接觸最正確的訊息(像是來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各中央部會、各縣市主管機關網頁的資訊,而非社群媒體流傳的來源不明文字或截圖)。
2. **設定讓生活有趣又有益的計劃和目標:** 生活受限時,不妨先放鬆緊繃思緒,嘗試轉念,像是感謝日子不必再像之前忙碌、修身養性、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
3. **刻意練習積極正確的思考:** 別習於用放大鏡去看負面事件,而要提醒自己練習像手電筒一般照亮積極正面的訊息、分享他人。難免有負面壓力,可將這些壓力視為促進進步的動力。
### 基於研究實證,增加抵抗力
很多研究發現,對病毒抵抗力強的人都具備下列幾項特徵,包括有固定運動休閒習慣、正常作息、充分睡眠、均衡營養,且都有良好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
在疫情期間,落實防疫同樣重要。新的研究顯示,40~50%的感染者沒有症狀,但無症狀感染者仍有感染力;雖僅有2.2%的機會感染他人, 但仍是這個疾病難控制的原因。有症狀的感染者帶來的威脅更大,和有症狀感染者在無防護的狀況連結,大約有17%機會感染;和有症狀感染者同住,有29%機會感染,因此要做好自我保護,有症狀的人也要謹慎自主隔離。
始終不變的自保原則包括勤洗手、少摸臉、正確佩戴口罩(雙層口罩沒必要,戴好並定時更換才是正道)、能打疫苗就打疫苗等。
### 能打疫苗就打疫苗
在疫苗方面,AZ、莫德納、輝瑞或嬌生疫苗的保護效果都相當好。台灣目前有AZ疫苗,AZ疫苗接種者可能出現、但其實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的血栓問題,年輕女性風險較高;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長一點可能一個月),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東方人血栓問題較小。
切記,打完疫苗還是不能忘記防疫,因為疫苗保護力不會立即生效,且保護力並非百分百,病毒也會變異。
台灣的國民素質高,多數人很願意戴口罩常洗手,也配合防疫政策,社區感染爆發之際更須嚴格、繼續維持。
同時要記得,我們戴口罩阻隔病毒,但不要讓口罩阻隔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要減少歧視、不獵巫、去除污名化,要記得我們必須齊心面對共同的敵人。等疫情過後,相信台灣能具備更好的衛生素質與更健康的習慣,共創更好的生活。
(本文作者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精神科醫師)
"新冠肺炎,心靈,健康新知"
"防疫期間,如何顧好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