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是什麼?原因、症狀、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厭食症(英文 anorexia)是飲食障礙的一種,顧名思義,病人會因為各種原因和顧慮而減少甚至完全不吃東西,或只喝水代替進食。除了厭食症外,暴食症也是飲食障礙的表現方式之一。雖然女性較容易罹患厭食症,但近年也發現,男性厭食症人數也不斷增加中。
有些人怕胖,所以刻意吃得很少,但怕胖、不吃,未必是厭食症的症狀。厭食症是身心科疾患的一種,屬於「心因性疾病」,且要達到厭食症的診斷標準,通常病人已經處於非常極端的厭食狀態,厭食行為對生活、健康都造成劇烈影響,才會經醫師診斷為厭食症。
厭食症的原因?
為什麼會得厭食症?大多與心理狀況有關。有專家認為,媒體近年來過度強調「瘦即是美」的觀念,讓許多愛美人士透過極端的方式來逼迫自己減肥,但這項說法是否跟厭食症有關,仍有待釐清。其他厭食症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
- 心理因素: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觸發厭食症,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者罹患厭食症的機率較高。
- 遺傳因素:厭食症與其他身心疾病或焦慮症、恐慌症一樣,可能有家族傾向。
- 生理機能異常: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致使血清素分泌過量,也可能使人喪失食慾、導致厭食症。
- 職業因素:模特兒、演員等職業對於身型、外型要求很高,是厭食症的高風險群。
厭食症症狀有哪些?
厭食症的症狀表現方式不單單只是字面上所說「討厭吃東西」而已,厭食症最重要的特徵,是透過極端方式來達到減肥目的。
一般講到減肥,大家都會說運動搭配飲食,但在厭食症的病人身上不僅僅是飲食控制這麼簡單。有些病人會先用暴食來滿足進食的慾望,之後再用催吐、大量使用瀉藥、或從事過量且激烈的運動,來彌補進食的罪惡感。除此之外,隨著厭食症持續嚴重化,病人還可能出現以下幾種營養不良的症狀:
- 低血壓
- 體溫降低
- 落髮
- 經期紊亂
- 體重減輕
- 疲勞
- 琺瑯質受損,多與暴食後催吐有關
- 情緒起伏大
輕微厭食症的前兆
厭食症有沒有前兆?如果身邊的親友罹患厭食症,確實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以下幾點可以幫助辨別身邊的人是否正遭受厭食的問題所擾,若有發現這些狀況,應盡快帶病人就醫治療。
- 開始不跟家人同桌吃飯
- 開始自己做飯,且飲食過度追求健康,開始水煮且不加任何調味料
- 病人吃完飯後就立刻躲進廁所或房間
- 病人有肉眼可觀察到的體態變化
- 個性改變,本來活潑開朗會變的憂鬱焦慮或脾氣暴躁
- 家裡開始出現減肥藥、減肥茶,或是病人常常過量運動
- 一夜過後冰箱或櫥櫃中的食物減少,意味著病人可能有夜間暴食的狀況
厭食症如何治療?看哪一科?
厭食症是一種身心症,必須前往身心科接受治療,通常使用治療方式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長時期的營養缺乏,有時也會需要營養師介入,來幫助病人一起調整飲食,盡可能補充缺乏的營養。厭食症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
- 藥物治療:透過抗憂鬱或抗焦慮劑來穩定情緒,減少厭食行為。
- 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的一環,透過引導和改正錯誤習慣等方式,幫助病人了解厭食的行為對自己有害,並教導正確的觀念、審美,帶領患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 住院治療:如果厭食症病情過於重大,出現嚴重的營養失調問題、危及基礎生理功能,醫師也可能安排患者接受住院治療,以灌食等方式來幫助病人攝取營養,但這是屬於比較極端的情況。
厭食症初步檢測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厭食症?根據美國精神疾病學會的診斷守則,厭食症病人有以下幾個醫學上的症狀,可以供病人初步自我檢測:
- 體重維持在發展階段正常值的85%以下,且BMI小於17.5。
- 對於體重有近乎偏執的要求,且非常畏懼肥胖。
- 對自身的體態和體重有嚴重的錯誤觀念,明明已經很瘦了卻一直覺得自己胖。
若欲確定自己的厭食症診斷結果,仍應前往身心科諮詢醫師。
資料來源:新北市綜合醫院
"人物,心靈,健康飲食,身心精神,迷思破解"
"厭食症:原因、症狀、治療與自我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