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罕共生照顧:打造All in One居家長照,讓重症長輩重返生活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已成功實踐其目標:鼓勵在地居民成為照顧服務員,接受抽痰訓練,並透過24小時、三班制無縫接軌的All in one居家照顧模式,提供完善的長照服務。
此外,伯拉罕合作社也積極連結跨專業資源,邀請居家醫師和護理師走入長輩家中,讓他們在家也能獲得醫療照護。
這兩項關鍵要素,讓78歲、曾因重症臥床在護理之家一年的林伯山爺爺,得以重返部落與家人團聚,甚至能扶著助行器拜訪朋友、上教會、巡視果園。另一位住在后里的氣切阿公,也在短短兩個月內擺脫了氣管內管和鼻胃管,重拾正常生活。
林依瑩的長照願景:在地人照顧在地人
伯拉罕(Plahan)合作社於2020年2月成立,位於台中市大安溪畔,其名稱在泰雅族語中意指烤火、互助和興旺。合作社的宗旨是透過以人為本的陪伴照顧,為長者打造與社區共老的家。
前台中市副市長、伯拉罕合作社主席林依瑩,正是催生這項奇蹟的幕後推手。2019年卸任後,她毅然決然參加照顧服務員培訓,並舉家遷往台中市和平區的達觀部落,親身投入第一線長照服務。
「我的夢想是讓台灣在地的照服員取代外籍移工,」林依瑩表示,台灣長照服務長期仰賴東南亞移工,但她深信台灣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這不僅是她一人擔任照服員,而是需要集結眾人的力量。
照服員在地化:從零開始的挑戰
「部落真的什麼都沒有,工作難尋、就醫困難,但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或亞健康長輩卻非常多,」林依瑩說道。
長照2.0政策的推行,為照服員的就業開啟了一扇大門。林依瑩與擁有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經驗的基督復臨安息日雙崎教會師母潘嘉玲合作,在部落號召居民一同報名照服員訓練課程。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湊齊20人開班授課,其中約有8成的人在訓後加入伯拉罕合作社。這些照服員不乏20~30歲的年輕面孔,他們會帶領長輩串門子、到公園運動,甚至到學校觀看運動賽事,並在長輩生日時送上貼心的小蛋糕。
取代外籍看護的關鍵:提升照護技能與串聯醫療資源
對重度失能長輩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抽痰。過去,居家照顧的長輩需要由居家護理師到宅執行。然而,照服員才是陪伴長輩時間最長的人。林依瑩在接受抽痰訓練並取得證照後,深感抽痰是照護重症長者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在她的鼓勵下,五名居家照服員接受了抽痰訓練。照服員楊蓓驊和吳依柔坦言,第一次為重症長者抽痰時,非常緊張,深怕自己做得不好。
伯拉罕合作社採用團隊服務模式,在照服員執行氣切抽痰時,團隊中的醫療專業人員會提供現場指導和諮詢,給予支持,幫助照服員克服恐懼。「當我們克服了恐懼,就能更有信心把個案照顧好,」楊蓓驊說道。
此外,伯拉罕合作社也結合了在地居家醫師傅華國和居家護理師梁娟娟,串聯起居醫、居護、居服三方的緊密合作。透過此模式,重症長輩在家也能獲得專業照護。
特別是協助林伯山爺爺擺脫氣切管、告別臥床生活的案例,讓曾為林爺爺抽痰的楊蓓驊與吳依柔深感成就。「這讓我覺得,能成為照服員很驕傲,也是很快樂的事,」楊蓓驊說道。
多元互助,打造可負擔的長照價格
伯拉罕合作社不僅是居家式長照服務機構,更扮演著推動地方創生及共生共榮的角色。透過開拓在地就業機會,讓居民得以自給自足、養育子女、照顧父母,無須擔憂經濟和照顧負擔壓垮生活。
林依瑩坦言,重症長者的24小時All in one居家照顧服務,若完全自費,費用相當高昂。以近期移除氣切管路的后里阿公為例,扣除長照2.0八級補助後,每月仍需自費約8萬元,包含照顧人力、醫療輔具和耗材等費用。
「其實每月花8萬元,看似高價,但若能讓長輩在幾個月後恢復正常生活,費用將大大降低,總計支出甚至比長期聘僱外籍移工更划算!」若是家庭難以負擔,也可結合募款或志工時間銀行等多元方式,打造出民眾可負擔的價格。
林依瑩期盼,伯拉罕的All in one居家服務和共生照顧模式能推廣至各地,並期待未來能獲得更多政策支持,讓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夢想早日實現。
"熟齡,長照,人物特寫"
"伯拉罕共生照顧:在地人打造All in One居家長照,讓重症長輩重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