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一粒、夾著奶油霜的膨鬆小圓餅,是早期台灣人對西式甜點的第一印象。物美價廉、口感酥鬆的「牛粒」(或名「牛力」),常在傳統麵包店或夜市裡以袋裝販售,一般稱為小西點。台式馬卡龍「牛粒」流行60年,讀音出自法式點心
據說牛粒的讀音取自法式點心「手指餅乾」(Biscuit à la cuillère)的尾音,再以日語音譯成台語,亦從手指的英文(finger)延伸出麩奶甲、福令甲等別名。如果透過老店舖傳承年數加以推敲,可得知它出現的歷史至少達60年以上。
日治時期洋菓子陸續傳入台灣,加上1955~1965年美援時期,美國向台灣傾銷小麥、玉米及黃豆等農產品,使得台灣政府鼓勵民眾多吃麵食,讓當時的小西點跟小圓餅,默默成為街角麵包店會販售的品項。
牛粒、馬卡龍做法、口感大不同?
牛粒與法國甜點馬卡龍(Macaron)外形相似,因而有「台式馬卡龍」之稱,其實兩者製作原料與口感差異頗大。
馬卡龍又稱「少女的酥胸」,以杏仁粉和義式蛋白霜製成,小圓餅表面光滑,顏色和內餡多樣化。牛粒主要是雞蛋、砂糖和麵粉,製作相較之下更簡單,可說是海綿蛋糕的變化版。烘烤牛粒時,不需要講究「蕾絲裙邊」的呈現,中間夾餡也沒有法國馬卡龍那麼精緻、多樣,僅以奶油霜簡單塗抹。
牛粒譯音是從手指餅乾而來,但義大利和法國的手指餅乾並沒有夾餡。為何傳到了台灣,就變成了有夾餡的牛粒呢?以外觀來說,圓形的「牛粒」會比長型的「手指餅乾」更好就口及包裝,奶油霜中的水分也讓膨鬆餅殼帶點濕潤感,這應該是當時製作牛粒的師傅們,因地制宜又貼心的小巧思吧!
簡單10步驟,牛粒輕鬆做
準備食材
麵糊:雞蛋1顆、蛋黃1顆、低筋麵粉65克、糖粉40克
內餡:室溫奶油70克、糖粉20克
牛粒做法
- 在鋼盆中打入全蛋和蛋黃各1顆,攪拌均勻。
- 隔水加熱至微溫後,打發至不會流動的稠度。
- 篩入低筋麵粉後,攪拌成麵糊。
- 將直徑1公分的圓形花嘴裝入擠花袋中,填入麵糊。
- 烤箱預熱到195℃,烤盤鋪上烤盤布。
- 手持擠花袋,在烤盤布上把麵糊擠成一顆顆小球狀。
- 把糖粉篩在擠好的麵糊表面,即成餅皮。
- 放進烤箱,烤約6分鐘上色,即可取出餅皮放涼。
- 將內餡材料奶油和糖粉混合,攪拌均勻至乳霜狀。
- 取2片烤好的餅皮,擠上奶油乳霜,相互黏合即可。
"健康飲食,生活智慧,飲食新知"
"台式馬卡龍「牛粒」的身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