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汗成破案關鍵!解密DNA鑑識技術
根據媒體報導,一名男子企圖闖入銀行竊取現金,雖然沒有成功,但鑑識人員在他留下的汗漬中採集到DNA,並成功比對出嫌犯。
汗的成分大多是水,其餘是氯化鈉(鹽)、乳酸、鉀、鈣、尿素、俗稱阿摩尼亞的氨、胺基酸,和抗菌肽,這些物質都會從汗液中排除,促進新陳代謝。汗水有時挾帶少量皮膚剝落的表皮細胞,這些就成為警方採證時的關鍵證據。
DNA的鑑識技術,在犯罪偵查時舉足輕重。舉凡血跡、皮屑或頭皮屑、毛髮、汗液、口水、以及精液等,都可能是在場證據,成為破案的關鍵。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在2016年進行的研究報告,在生物跡證的採集上,DNA 含量較高的有精液、唾液、和血液;而汗液和皮屑就相對微量,增加檢測難度。隨著鑑定技術日新月異,微量 DNA的檢出率也跟著提高,讓犯罪偵查如虎添翼。
從汗漬採集DNA已經行之有年。 早在2005年,台北市發生一名有前科記錄的蘇姓男子,闖入民宅意圖偷竊,他在現場一個拔罐器上、留下一滴汗水。警方以棉棒採集遺留的汗漬進行鑑定,經DNA比對資料庫後,確認蘇男就是犯案人。
2007年同樣在台北市,一名女子在街頭遭騎單車的高中生襲胸,雖然高中生得手後快速逃逸,但警方在女子上衣採集到疑似手汗的檢體,比對DNA之後發現,檢體為曾涉嫌猥褻案而留下DNA檔案的傅姓少年所有。
"數位專題,生活防毒,健康新知"
"一滴汗成破案關鍵!解密DNA鑑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