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懷孕頭暈的原因之前,先把孕期做簡單的定義,根據衛福部孕婦手冊,將懷孕週期分為初期、中期以及後期,初期是指懷孕17週前,中期則是指懷孕17~29週,後期是指第29週之後,但頭暈的症狀在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
懷孕頭暈通常是以下2個原因造成:
- 缺氧:懷孕期間需供給胎盤氧氣,耗氧量也會增加,若產婦到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或穿著太緊繃的衣物,就可能因缺氧產生頭暈的症狀。
- 脫水:孕期因為害喜或其他原因造成嘔吐,進而引發脫水,若未及時補充足夠水分就可能造成頭暈甚至電解質失衡。
然而懷孕初期、中期、後期出現頭暈症狀,也可能和血壓、血糖甚至子宮外孕有關,以下詳細介紹不同懷孕階段頭暈的可能原因。
懷孕初期頭暈是什麼原因?
懷孕初期因荷爾蒙改變,有些孕婦容易出現害喜的症狀,都可能造成頭暈。
- 低血糖:懷孕初期因為害喜易使產婦出現食慾不振、嘔吐、飲食習慣改變等症狀。再加上懷孕期間(0~29週)新陳代謝上升,胰島素偏高,血液流入胎盤以供給胎兒養分,會使孕婦身體的耗氧量增加,使血糖降得更低,就容易有頭暈的問題。
- 害喜:懷孕初期因為體內激素水平改變,會出現極度噁心以及嘔吐的症狀,且害喜會使孕婦的血壓改變,影響腦部血液循環,造成頭暈。
- 作息不規律:荷爾蒙改變以及害喜的問題可能使產婦的作息改變,睡眠不足也容易加重頭暈的症狀。
- 子宮外孕:又稱為異位妊娠,正常情況下,精子與卵子會在輸卵管內受精,之後進入子宮腔內著床發育,當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外的地方,就稱為子宮外孕,病人會有陰道出血、骨盆腔疼痛、噁心、嘔吐、頭暈以及肩頸痛等症狀,大多在孕期的4~12週左右發生,子宮外孕需終止懷孕才能治療。
懷孕中期頭暈是什麼原因?
- 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台灣13~34歲女性普遍有缺鐵性貧血的問題,懷孕期間胎兒需要營養,鐵質若攝取不足就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此外,葉酸是合成血紅素的重要輔酶,若孕期葉酸攝取不足更可能引發早產。
- 妊娠糖尿病:懷孕12週以後,胰島素的需要量增加,28週以後,胎盤逐漸變大,血糖升高的同時也需要更多胰島素,才能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大多數孕婦的胰臟都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控制過高的血糖,但有少數孕婦無法分泌足夠胰島素,因而發生妊娠糖尿病。典型的症狀包括三多(吃多、喝多、尿多)合併頭暈、疲勞、視力降低以及嘔吐等。
- 低血壓:懷孕期間荷爾蒙改變會使血管擴張讓血壓變低,再加上懷孕期間孕婦的血液會大量流向子宮,也使流到腦部的血液減少。最常出現的便是姿勢性低血壓,當產婦突然變換姿勢時因未血液來不及供應腦部足夠血流造成頭暈。
懷孕後期頭暈是什麼原因?
懷孕第20週之後,若出現高血壓同時伴有蛋白尿以及水腫的症狀,可能是「子癇前症」又稱為先兆子癇、妊娠毒血症,是造成產婦流產甚至死亡的重大疾病,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噁心、嘔吐、頭暈以及視線模糊等。
懷孕頭暈怎麼改善?
懷孕頭暈不僅困擾孕婦,在整個孕期也都可能帶來風險,以下幾個方法可減少頭暈的機率:
-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樣動作,適度適量的走動可幫助維持血液循環
- 從坐下到起身時需放慢動作,因為太急遽的動作可能會使血液來不及回流到腦部,造成頭暈
- 飲食均衡,少吃加工類食物,防止高血壓及糖尿病
- 禁菸酒
- 穿寬鬆且透氣的衣服,減少到密閉且人多的地方,防止缺氧
- 定期測量體內各項激素水平,並配合醫囑服用補充劑與藥物
- 喝足夠的水,避免脫水
- 維持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保持心情的平靜,避免過大的壓力
- 適量攝取含鐵質的食物
鐵質可以從動物性及植物性中的食材中攝取,動物性食材包括:內臟類(如豬肝、雞肝)、海鮮類(蚵乾、文蛤、牡蠣等)、血類(如鴨血、豬血、豬血糕等)、肉類(牛、魚、豬、雞);植物性食材如紫菜、黑糖、芝麻、燕麥、黃豆、紅莧菜、杏仁、南瓜、草莓、甜柿等都含有豐富的鐵質。葉酸也非常重要,可從菠菜蘆筍、綠色花椰菜和茼蒿等蔬菜中攝取。
"熟齡,健康新知,生活保健"
"孕期頭暈好困擾?解析初期、中期、後期原因及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