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至8月,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節氣——大暑,這段時間不僅日照最強、氣溫最高,也是中暑高峰期。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夏季每年有上百起中暑送醫案例,其中不少是因補水觀念錯誤所導致。天氣越熱,補水越關鍵,但你喝的方式、選擇的飲品,真的對了嗎?
本文將帶你認識補水的正確方法、各類夏季飲品的功能與注意事項,讓你從容面對酷暑、不再汗流浹背還口乾舌燥。
一、為什麼補水如此重要?
人體有60%是水分,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約2至3公升水分。然而,高溫與濕熱會讓人體透過排汗快速流失水分與電解質,一旦補充不及,便可能導致脫水、中暑,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輕度脫水(體重流失1-2%水分)就會造成專注力下降與疲勞感,若體內水分流失超過10%,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二、補水的黃金法則
- 慢慢喝水更有效止渴
多數人認為「口渴了就猛灌一口水」,實際上效果適得其反。腎臟一旦感知進水過量,就會加快排尿速度,讓剛喝下的水立刻流失。
正確方式:小口小口慢慢喝,每次約100~150ml,間隔10-15分鐘補一次,比一次灌下一大杯更能維持體內水分平衡。
- 常溫水勝過冰水
天氣熱常讓人忍不住來杯冰飲,但中醫與現代醫學皆不建議。冰水會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血管收縮、抑制排汗,反而讓熱氣無法排出體外。
特別族群注意:經常進出冷氣房者,如業務員或外送員,更應喝溫水來幫助毛孔張開、排出熱氣,降低中暑風險。
三、哪些人更需要補充更多水分?
久坐冷氣房者:室內雖涼爽,但空氣乾燥會加速水分蒸散,且因不易出汗,常忽略已經脫水。
愛喝茶、咖啡者:這類飲品含有咖啡因,具利尿效果,會讓水分流失更快,因此每喝一杯含咖啡因飲品,最好再多補一杯水。
四、夏季消暑飲品大評比:哪種最適合你?
- 甘蔗汁——天然補水良方
甘蔗汁味甘性平,古代中醫稱其為「天然復脈湯」,能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幫助消化。
適合對象:體質燥熱、口乾舌燥、消化不良者
注意事項:糖分高、熱量高,不建議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或痰濕體質者常飲
📌 參考:甘蔗汁每100ml含糖量高達12g,一瓶手搖甘蔗汁約等同2.5碗白飯熱量。
- 酸梅湯——經典中藥消暑飲
酸梅湯含烏梅、甘草、洛神等中藥材,具消暑止渴、生津斂汗功效,是古人夏季必備飲品。
優點:促進胃口、防止暑熱傷氣
喝法建議:少量多次飲用,以免一次攝取過多酸性刺激物
- 綠豆湯——夏天腸胃守護者
綠豆性寒,能清熱解毒、退火、消腫利尿,特別適合天氣悶熱時飲用。
正確煮法:煮到綠豆外皮裂開即關火,保留清熱效果。若久煮過爛反會損失藥效。
搭配建議:可與薏仁、蓮子同煮,提升消水腫及養胃效果
五、中醫推薦:五款夏季涼茶飲品
中醫講究「內熱需外清」,以下幾款涼茶,有助於調理體質、緩解暑熱:
菊花茶:清肝明目,適合用眼過度者
薄荷茶:芳香疏風、解悶熱,適合感冒初起
仙草茶:降火氣、利尿解暑
蓮子芯茶:清心降火,改善睡眠
苦瓜茶:清熱解毒、穩定血糖,對抗夏季疲倦
📌 根據台灣中醫師公會建議,涼茶雖好,但不宜過量,每天1~2杯為宜。
結語:從喝對水開始,打造不怕熱的體質
夏天要消暑,靠的不只是冷氣或冰飲,而是從體內開始調養。選擇合適的補水方式與飲品,不僅能避免中暑,更能維持身體循環、預防疾病。
別再等到口渴才喝水、別再猛灌冰水消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喝對水,迎戰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