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休克:原因、症狀、死亡率與治療方式詳解
探討心因性休克之前,要先了解休克的定義。休克在醫學上指的是,因疾病或意外導致人體循環功能異常,進而使體內血液灌流不足而引起的各種器官功能失常的狀況。而心因性休克,顧名思義休克的源頭是由於心臟疾病或心臟狀況異常所引起。
心因性休克原因?
心因性休克的機轉大多是因為心臟病發作使得心臟組織缺氧。心臟供血功能受阻,使得血液與養分無法流到人體各處。器官在缺血和缺氧的狀況下就會逐漸失常甚至停擺,最後造成病人昏迷甚至死亡。
醫學研究發現造成心因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梗塞,根據統計,約10%的心肌梗塞患者會併發心因性休克,提高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可能引起心因性休克的心臟疾病包括:
- 心肌梗塞
- 心肌炎
- 心臟瓣膜感染(心內膜炎)
- 任何可能引起心臟衰竭之疾病
- 濫用藥物或急性中毒
心因性休克症狀有哪些?
心因性休克算是併發症的一種。例如心肌梗塞會先從胸口有壓迫感開始,逐漸演變為胸痛,疼痛愈演愈烈還會延伸到肩膀和背部。病人的呼吸會變得急促甚至呼吸困難,並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
到了心因性休克的階段,胸悶、胸痛會更加嚴重,合併心律不整、脈搏變弱、低血壓、發紺、瞳孔放大、情緒改變、焦躁不安,最後昏迷。隨著組織缺氧的時間愈長,器官的損傷也會愈發嚴重。當器官功能逐漸衰竭但仍未妥善治療時,便會演變成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非常高。
心因性休克死亡率高嗎?
心因性休克多由嚴重心臟疾病引起,死亡率不低。研究指出,心因性休克的死亡率約莫在30%上下,容易併發心因性休克的心臟疾病有心肌梗塞、心肌炎和擴張型心肌病變等。
心因性休克處置和治療方式?
心因性休克是一種非常緊急且危險的狀況,在治療上需要盡快處置以免病人喪命。治療的方式包括:
- 強心劑
- 血管收縮藥物
- 體外循環裝置(葉克膜)
- 支持性療法
其中,支持性療法主要是針對受損的器官及功能去做因應的治療,例如給予氧氣和平衡電解質等。
在完成心因性休克的處置後,接下來會針對引起心因性休克之疾病進行治療。例如安裝心臟支架、血管氣球擴張術、心臟節律裝置等。若心臟受損的狀況嚴重,必要時也得做心臟移植手術。
"醫療,心臟疾病,心血管、中風,常見疾病"
"心因性休克:了解原因、症狀和緊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