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嬰幼兒和成人健康的威脅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造成嬰幼兒肺炎與細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因,尤其對肺部發育及免疫功能不成熟的早產兒威脅更鉅。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發現,早產兒出生三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比例高達7成,而1歲前感染RSV,5年內出現氣喘機率高3倍。

RSV不僅威脅嬰幼兒健康,也威脅成年人!歌神張學友日前因感染RSV取消演唱會,就連體內有多種病毒抗體的兒科醫師也難以倖免。28周早產、出生體重僅1070克的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義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楊生湳表示,自己日前替病嬰插管,不慎感染RSV,即使已痊癒依舊咳不停,而且聲音受到影響。
林明志也表示,身為兒科醫師,經常接觸病童帶來的各種病毒,體內早有多重抗體,但還是可能感染RSV,雖然症狀就像感冒一樣,但很多人感冒好了依舊咳嗽咳很久,可能不是百日咳,而是RSV,呼籲不管大人小孩,都要重視RSV,尤其早產兒風險更高。
台灣10年間新生兒驟降3成,今年龍年生育率也沒比較高,明年蛇年可能更慘。生得少,再加上嬰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4.4,是日本的2倍,也超過OECD國家中位數,且小於37周的早產兒已突破10%,早產兒又是新生兒死亡主要原因之一,這些都讓台灣「生不如死」。
他強調,RSV具有高度傳染力,早產兒出院後6個月內是感染RSV的高危險期,感染後重症、住院比例比足月新生兒高,一年因RSV住院的健保支出就高達1億元。根據統計,兒童因感染RSV住院,平均住院3-7天,嚴重者高達20幾天,每名兒童患者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

林明志指出,RSV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於普通感冒,像是38度以上發燒、劇烈咳嗽、痰液增加,隨著感染加劇,RSV對於早產兒的威脅尤為棘手,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呼吸道症狀,例如呼吸急促、呼吸發出「咻咻咻」喘鳴聲等症狀,經常需要插管急救。
由於RSV目前尚無特效藥,防治策略必須以預防為核心,目前健保給付單株抗體適用對象有三類:早產兒出生時妊娠周數未滿33周、早產兒出生時妊娠周數≤35周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以及1歲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童。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早產兒感染RSV有高達7成會變重症,不僅33周以下,其實33~35周的早產兒也要納入保護,學會正在積極爭取納入健保。
她舉自己兒子為例,當年她還在住院醫師第二年時,二兒子因為細支氣管炎高燒3天,但就醫卻沒病床,她帶回家照顧一夜打點滴,眼看兒子越來越喘,她只能著急掉淚。隔天上午到急診等床,結果巧遇兒科前輩許瓊心醫師,她一看就說「妳兒子嘴唇都黑掉了怎麼還在這,要趕快住院」,後來兒子在氧氣帳裡住院1周。這經驗讓她感嘆「連足月兒都這麼嚴重了,更何況早產兒?孩子生病若重症,當父母的該有多揪心!」。
張弘洋也表示,1歲前感染RSV,5年內氣喘機率高3倍,台灣的RSV沒有季節性,政府應該儲備多種預防武器,並比照日韓,將RSV單株抗體給付,放寬到35周以內。
楊生湳表示,接種單株抗體是目前預防RSV最有效的方法,每月接種一劑,1歲前完成施打六劑單株抗體。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早產兒基金會,在11/17世界早產兒日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盼為早產兒築起完整的RSV公衛防護牆。
林明志表示,學會呼籲健保放寬RSV單株抗體給付到出生35周的早產兒、一年四季都要儲備足夠的藥品,同時希望有多重武器,像是產婦疫苗、多種抗體等,才能降低RSV的威脅。
"醫療,新冠肺炎,健康新知"
"RSV病毒威脅:早產兒高危險,成人也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