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脾胃,人不老!中醫教你從穴位、飲食健腦防失智
近年醫學界發現「腦腸軸」理論,揭示了腸胃健康與大腦功能密不可分的關聯。《如果云知道》主持人鄭凱云邀請專門研究失智症的中醫師林舜穀,從中醫養生觀點來看大腦保健,並分享實用的穴位按摩及食療養生法。
中醫如何觀察一個人的大腦健康狀況?林舜穀表示,望聞問切四診當中,望診是重要的第一步。當患者走進診間,除了觀察病人的交談反應之外,還會檢視身體某些部位,藉此了解營養吸收與吞嚥功能。

小腿「豐隆穴」看腸胃功能
林舜穀分享,他常請病患露出小腿,觀察一個名為豐隆穴的部位。豐隆穴位於膝蓋到腳踝正中間的一半,往外兩根手指寬的地方。若發現此處凹陷,甚至整個小腿肌肉萎縮,脛骨變得異常明顯,這代表病患的營養狀況已長期不良,影響到肌肉生成,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
豐隆穴隸屬胃經,按摩這裡能有效幫助消化、吸收,並改善腹脹、腹悶等不適。平日預防保健,可在飯後以指節輕輕按摩豐隆穴,幫助脾胃運化。
下巴「廉泉穴」看吞嚥功能
另一個重點部位是下巴的「廉泉穴」,位於下巴中央下方、舌底肌肉中間。林舜穀表示,所有的食物都必須經過下巴,一旦按壓廉泉穴時感覺明顯的肌肉下陷,代表周圍肌肉開始退化,吞嚥功能可能受到影響,往後容易有嗆咳、吸入性肺炎等問題。
林舜穀建議平時用餐前可按摩廉泉穴,作為準備儀式。正確的按摩方式,是以指腹輕按,或從下巴中央的廉泉穴,沿著下巴骨呈ㄇ字型按摩,有助於刺激吞嚥反射。
不僅看外觀 也觀察言行反應
除了從身體表徵判斷,中醫師在診間與病患的「閒聊」也充滿玄機。林醫師表示,中醫會在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中,觀察病患的反應,例如是否有答非所問、無法順利接上對話,或是開始「顧左右而言他」。這些行為往往是失智症初期,大腦功能退化的隱藏徵兆。
此外,中醫也會觀察肢體動作。例如,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患者,常伴隨肢體不協調或顫抖、面部表情僵硬等特徵。這些細微的線索,都在望診的範圍內,幫助中醫師更全面地評估病患的狀況。

「養老穴」全方位保健
鄭凱云好奇詢問,「養老穴」是否專門針對老年人保健。林舜穀說明,養老穴位於手背小指旁凸起的骨頭內側,之所以名為「養老」,是因為它對多種退化性疾病都大有助益,涵蓋腸胃、大腦、肢體關節等,平時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能改善因老化引起的各種退化性問題。
「子」字輩4食物養胃健腦
飲食調理方面,林舜穀建議多攝取一些「子」字輩的食材,例如栗子、蓮子、松子等,這類食材不僅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吸收。
栗子:中醫稱其「厚腸胃」,能幫助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腸胃黏膜脆弱、易發炎或有慢性潰瘍的族群。
蓮子:除了能改善消化吸收,更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對於容易焦慮、煩躁,或因小事而難以入睡的人,蓮子是很好的安神食材。
松子、核桃:含優質脂肪,對大腦健康極有助益,但油脂含量較高,建議每日攝取量控制在「自己的一把」即可。
透過這些簡單的食療與穴位按摩,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為自己與家人打造強健的脾胃,進而守護大腦健康,延緩老化與失智的腳步。
"人物,心靈,熟齡,中醫養生,失智,養生"
"脾胃好人不老:中醫教你按摩穴位、食療健腦防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