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保單捲土重來?小心話術!購買前必知的眉眉角角
自去年(2023)第2季富邦人壽再度銷售睽違許久的分紅保單,打破十餘年來國內僅保誠人壽販售此種保單的局面後,同年12月,法國巴黎人壽也宣布搶進。日前安聯、安達人壽亦對外表示,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要開賣。
分紅保單鹹魚翻身態勢明顯,去年度光是富邦某張美元計價的分紅保單就熱銷逾百億元,締造國內第1張分紅保單賣破百億元的紀錄。
不過,前陣子出現分紅保單被炒作為「儲蓄神單」的亂象,甚至有業務員祭出「分紅保單是抗通膨利器」、「分紅率打敗該壽險公司股息率」等話術做宣傳,讓金管會今年決定針對分紅保單下重手,打算從商品設計、資訊揭露、銷售規定三管齊下,推出多項管制措施,最快今年上半年新制就會上路。
金管會大動作管制分紅保單,不論是否影響買氣,保戶決定購買前,都該事先建立正確的基本觀念。
名為「分紅」保單,卻不保證一定分紅
首先,保戶務必知道,市面上所有分紅保單,都不保證一定分紅。只要明白分紅保單的內涵,便可明白其限制所在。
分紅保單是一種標榜同時享有壽險保障及紅利的保險商品,多以終身壽險為設計機制,再加上如癌症、長照等其他險種,除了保險給付外,透過區隔資產的分紅帳戶運作,由專業團隊來投資管理,讓保戶有機會獲得保單的紅利,但同時也得一起承擔風險。
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指出,若將所有保單放在同一個風險值的天平上,最左側的是風險最低、傳統的保障型保單,最右側的是風險最高的投資型保單,分紅保單的風險雖然低於投資型保單,但明顯高於傳統的保障型保單,其精神更靠近天平的右側。
| 分紅保單與不分紅保單 |
保單類型 | 傳統保障型保單 | 利變型保單 | 分紅保單 | 投資型保單 |
保障期間 | 定期、終身 | 以終身為主 | 定期、終身 | 終身為主 |
繳費方式 | 躉繳、期繳 | 躉繳、期繳 | 躉繳、期繳 | 期繳、彈性繳費 |
是否分紅 | 無 | 無 | 有,但分紅水準視該保單帳戶的投資報酬率、保險公司經營效益而定 | 無 |
保單內涵 | 僅提供保證給付,但由保險業者獨自承擔風險 | 投保時即確定最低的「預定利率」,不因利率變動而波動 | 保戶與保險業者同時共享紅利、同擔風險 | 保戶盈虧自負 |
一般利變型保單的報酬計算方式,基本上就是「預定利率」(保險業者明文必須付給保戶的最低利息)加「宣告利率」(業者的實際投報率,業者定期宣告)。在正常情況下,保戶最少能分得預定利率的利息。
儘管市面的分紅保單同樣宣稱「預定利率」加「分紅利率」即為保單的收益率,但如果聽到「某分紅保單預定利率x%,加上分紅利率x%,合計收益率高達x%」之類的推銷詞令,必須意識到這完全是話術。
分紅保單的分紅來源有3項,一是「利差益」,代表保險公司投資團隊的實際投報率,二是「死差益」,指的是保戶的實際死亡率低於預定死亡率,故死亡理賠成本低於預期的收益,三是「費差益」,是業者實際營運支出低於預定支出的收益。
這3項合計後,便為分紅保單的所有盈餘,但業者基本上不會將盈餘通通分配給保戶,而是由精算部門建議、經董事會同意後,才會確認具體的分紅數字,現行規定是保戶可獲得的分紅必須達到可分配盈餘的7成以上。
保單的「預定利率」必須扣掉保單的成本,分紅保單的「分紅利率」也得承擔許多變數,萬一保戶的實際死亡率大於預定死亡率、保險公司本身經營績效或該分紅保單帳戶的投報率不理想,保戶仍可能分不到紅,「分紅保單能抗通膨或打敗壽險業者現金股息殖利率」的說法,當然難以成立。
另外,別以為挑選分紅保單時,分紅數字愈高就賺愈多。要知道的是,一般分紅保單會區分出「低分紅」、「中分紅」、「高分紅」3情境,代表投資報酬率的高低,業者多以達成中分紅為目標。
一位外商壽險主管高層透露,以實務情況來說,即使壽險公司實際上每年投報率都達到「高分紅」,為了維持每年分紅穩定,避免今年配得多、明年配得少而遭到客訴,頂多就是提供中分紅的水準。
分紅保單一定划算?分配比率、保費是關鍵
由此看來,保戶以中分紅數字來估算真正可領到的分紅,就夠精準嗎?答案還是否定的,重點在於保單條款上所約定的分配比率。
舉例來說,假設A、B兩張分紅保單的中分紅都是4%,乍看之下兩張保單分得一樣多,但A保單承諾分給保戶8成,B則是7成,要是兩者都達到中分紅,A、B保單的保戶分別拿到3.2%、2.8%分紅,其實A保單保戶拿到的比較多。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次金管會的管制措施中,其中一項是要求分紅保單的保單條款必須在明顯可見之處註明「紅利非保證給付」,以及在宣傳文件、建議書上列出較低紅利金額、可能紅利為零的假設,甚至有意規定「未來不得公布高分紅的假設情境」,一切都是要避免保戶懷抱美好的「分紅夢」而貿然投入。
再者,「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於分紅保單與提供同樣壽險保障的終身險相比,多了分紅機制,保費也相對高了許多。因此,若僅需要身故保險金、祝壽保險金等基礎壽險保障,未必要將分紅保單列為首選。
正式入手前,先檢視公司績效與分紅紀錄
總之,不論買哪一種保單,別看到「分紅」兩字或看似漂亮的分紅數字就昏了頭,不如先釐清自身需求是身故保障、穩定現金流或其他財務規劃,或審視還有哪些保障缺口。若已確定要買分紅保單,入手前應當做功課,查一下該保險公司的長期經營績效、過去每年的分紅紀錄等。
此外,要是以躉繳方式所購買的分紅保單,通常投保滿1週年可領到分紅;但若是期繳型的,由於初期的保單價值準備金相對低,基本上可能要好幾年後才能吃紅,投保前宜留意保單條款,確認開始發放分紅的年度,如果是希望「早買早享受」的保戶,投保前就得慎重評估這種保單適不適合自己了。
"生活保健,迷思破解,健保"
"破解分紅保單迷思:購買前停看聽,保障權益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