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2020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居家血壓大於或等於130/80mmHg¹。高血壓的發生與遺傳、年齡、體重、飲食、壓力、吸菸等因素有關,其中部分因素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來預防或控制的。本文將介紹高血壓的危害、原因、預防和治療方法,希望能幫助讀者了解高血壓的重要性,並採取適當的行動。
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會使血管壁受到持續的壓力,造成血管彈性降低、硬化和狹窄,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導致全身各個器官的缺血、缺氧和損傷。高血壓最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種²:
- 腦中風:高血壓會增加腦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風險,造成腦部缺血或出血,引發腦中風。腦中風可能導致語言、記憶、思考、運動等功能的障礙,甚至死亡。
- 心臟病:高血壓會增加心臟負擔,使心肌增厚和僵硬,降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能力,引發心臟衰竭。高血壓也會使冠狀動脈硬化,減少心肌的血液供應,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 腎臟病:高血壓會使腎臟的微小血管受損,影響腎臟的過濾和排泄功能,引發腎臟病。腎臟病可能導致水腫、貧血、尿毒症等症狀,甚至需要透析或移植。
- 眼睛病變:高血壓會使眼睛的視網膜血管受損,影響視力,引發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可能導致視野缺損、視力模糊、失明等症狀。
- 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常伴隨著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異常,形成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高血壓的原因
高血壓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高血壓是指沒有明確病因的高血壓,占高血壓病人的90%以上³。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遺傳:高血壓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父母或近親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會增加⁴。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的彈性會降低,血壓會逐漸升高。高血壓的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65歲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壓的盛行率高達60%以上⁵。
- 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增加心臟的負擔,使血壓升高。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 kg/m2,血壓就會增加0.8-1.7 mmHg。
- 飲食:飲食中含鈉量過高,會使血液中的鈉離子增加,引起水分滯留和血容量增加,使血壓升高。另外,飲食中含脂肪和膽固醇過高,也會促進動脈硬化,使血管阻力增加,使血壓升高。
- 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情緒緊張、焦慮、憤怒等,會使交感神經活化,分泌壓力荷爾蒙,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
- 吸菸:吸菸會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也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促進動脈硬化,使血管阻力增加,使血壓升高。
續發性高血壓是指有明確病因的高血壓,占高血壓病人的10%以下³。續發性高血壓的常見病因有以下幾種:
腎臟疾病:腎臟疾病會影響體內的水分和鈉離子的平衡,造成血容量增加,使血壓升高。腎臟疾病也會影響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AAS),使血管收縮素增加,使血壓升高。
內分泌疾病:內分泌疾病會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分泌,造成血壓升高。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使甲狀腺素增加,使心跳加快,使血壓升高。腎上腺瘤會使腎上腺素或皮質醇增加,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嗜鉻細胞瘤會使去甲腎上腺素增加,使心跳加快,使血壓升高。
藥物使用:某些藥物會影響血壓的調節,造成血壓升高。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會抑制體內的前列腺素,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口服避孕藥會使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鼻腔噴劑會使鼻腔的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
懷孕:懷孕期間,體內的荷爾蒙和血容量會發生變化,造成血壓升高。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稱為妊娠高血壓,可能會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危害,如子癇前症、胎盤早期剝離、早產等。
主動脈狹窄:主動脈是從心臟出發的最大的動脈,負責將血液送往全身。主動脈狹窄是指主動脈的開口處變窄,造成血液流出受阻,使血壓升高。主動脈狹窄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或是後天性的,如動脈硬化、感染、創傷等。
高血壓的預防
高血壓的預防主要是改善生活型態,減少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以下是一些預防高血壓的建議:
- 減重:減輕體重對降血壓有顯著效果,維持BMI在18.5~24範圍內。且研究顯示每減重10公斤,血壓會降5~20mmHg。
- 運動:有氧運動對控制血壓有很大幫助,最好每天能運動30分鐘,且運動也能幫助減重。
- 戒菸:抽菸增加壞膽固醇堆積在血管,造成動脈硬化,且會使血管收縮狹窄,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 限制飲酒:少量酒精有助於降低血壓,但過量的酒精則會增加高血壓風險。我國國衛院建議一天酒精量不要超過10公克,大約是1瓶啤酒或120cc紅酒。
- 作息正常:長期失眠或是壓力過大都可能使血壓上升,規律的作息可穩定血壓,如有心理疾病應至身心科就診。
- 飲食:高血壓防治飲食法,建議民眾多吃全穀類、蔬菜水果、低脂肪製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少吃高膽固醇、高脂肪和太鹹的食物,有助於降低高血壓的發生機率。
高血壓的治療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是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高血壓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指使用降血壓藥物來降低血壓,非藥物治療是指改善生活型態來降低血壓。以下是一些高血壓的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降血壓藥物的種類很多,主要的作用機轉有以下幾種:
- 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種藥物都是抑制RAAS的作用,使血管收縮素減少,使血管擴張,使血壓降低。這兩種藥物對腎臟有保護作用,適合腎臟病患者使用。
- 乙型阻斷劑(BB):這種藥物是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使心跳減慢,使血壓降低。這種藥物對心臟有保護作用,適合心臟病患者使用。
- 鈣離子阻斷劑(CCB):這種藥物是抑制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使血管擴張,使血壓降低。這種藥物對腦血管有保護作用,適合腦血管病患者使用。
- 利尿劑(DIU):這種藥物是促進腎臟排出多餘的水分和鈉離子,使血容量減少,使血壓降低。這種藥物對水腫有改善作用,適合水腫患者使用。
- 其他藥物:還有一些其他的藥物,如α阻斷劑、中樞作用藥物、血管擴張劑等,也有降血壓的作用,
- 內分泌疾病:內分泌疾病會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分泌,造成血壓升高。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使甲狀腺素增加,使心跳加快,使血壓升高。腎上腺瘤會使腎上腺素或皮質醇增加,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嗜鉻細胞瘤會使去甲腎上腺素增加,使心跳加快,使血壓升高。
- 懷孕:懷孕會使血容量增加,使血壓升高。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稱為妊娠高血壓,可能導致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對母體和胎兒都有危險。
- 藥物使用:某些藥物會影響血壓的調節,使血壓升高。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會使鈉離子和水分滯留,使血壓升高。口服避孕藥會使血管收縮素增加,使血壓升高。鼻腔噴劑會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
結語
高血壓是一種隱藏的殺手,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並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生活型態,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內,保護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