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是台灣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一萬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在中晚期才發現,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大腸癌的發生與基因、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都有關,如果你想要降低罹癌的風險,你必須做好以下三件事:
定期做大腸癌篩檢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不適,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大腸癌的警訊。其實,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就可以及早發現並治療。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的民眾每兩年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這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篩檢方法,可以檢測出大腸內是否有隱藏性出血,如果結果呈陽性,就需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瘜肉或腫瘤。研究顯示,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¹。如果你有大腸癌的高危險因子,例如家族史、瘜肉史、慢性腸炎等,建議你在40歲以後就開始做大腸鏡檢查,並且每3-5年做一次追蹤。
注意大腸癌的徵兆,及時就醫
即使你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的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應該儘快就醫檢查:
糞便帶血,顏色可能是鮮紅、暗紅或黑色
排便習慣改變,例如頻率、形狀或顏色有異
腹部不適,例如腹痛、腹脹或腹部腫塊
體重減輕,無法解釋的原因
貧血,表現為容易疲倦、頭暈或氣喘
有時候,大腸癌的出血可能被誤認為是痔瘡,因此不要輕忽任何異常的症狀,及早就醫是關鍵。
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遠離危險因子
大腸癌的發生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許多不良的習慣都會增加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例如高油、高肉、高熱量的飲食,肥胖、缺乏運動,以及抽菸、喝酒等。這些習慣都會增加大腸內的致癌物質,造成腸道的炎症和氧化壓力,促進瘜肉和腫瘤的發生。因此,如果你想要預防大腸癌,你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少吃紅肉、油炸、燒烤等高致癌物的食物,多吃清淡、低脂、高纖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紅肉指的是牛、豬、羊等動物的肉類,研究發現,每天吃超過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的大腸癌風險²。油炸、燒烤等食物,則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如多環芳香烴、異丙肉鹼等,對腸道有傷害。
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肥胖會增加腸道的發炎反應,也會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平衡,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建議將BMI(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24的理想範圍內,腰圍則以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標準。
多做運動,增加體能。運動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加速糞便的排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時間,也可以調節體內的免疫系統,抵抗癌細胞的侵襲。建議每週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並且避免長時間的久坐。
不抽菸,少喝酒。菸草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會經由血液循環到達腸道,造成腸道的損傷和發炎,增加大腸癌的風險。酒精則會干擾腸道的正常菌叢,減少有益菌的數量,也會影響葉酸的吸收,葉酸是一種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維生素。建議每天的酒精攝取量不要超過男性兩杯、女性一杯。
適當補充營養素,增強腸道健康。有些營養素可以幫助預防大腸癌,例如葉酸、硒、維生素B6、維生素D等。葉酸可以促進細胞的正常分裂,防止DNA的突變,硒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的傷害,維生素B6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減少發炎反應,維生素D可以調節細胞的生長和凋亡,抑制癌細胞的擴散。這些營養素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也可以適當地補充綜合維他命或其他保健品。
多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幫助腸道消化和吸收,也可以抵抗有害的細菌和毒素,減少腸道的發炎和癌變。益生菌可以從發酵的食物中攝取,如優酪乳、乳酸菌飲料、泡菜、酸菜等,也可以服用益生菌製劑,增加腸道內的益菌數量。此外,還要多吃一些益生元,也就是能夠幫助益生菌生長的食物,如寡糖、水溶性纖維等,這些食物可以在腸道內形成一種有益的黏液,保護腸壁,防止致癌物的侵入。
總結
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癌症,只要我們做好以下三件事,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罹癌的風險:
- 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及早發現和治療
- 注意大腸癌的徵兆,及時就醫
- 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遠離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