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長「痣」莫輕忽! 當心是皮膚癌警訊
85歲的鍾奶奶,下唇角出現一顆褐黑色突起物,因為不痛不癢,且外觀與痣相似,便未加以理會。幾個月後,這顆「痣」竟演變為潰瘍,擦藥也無效,傷口持續擴大。鍾奶奶驚覺不對勁,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皮膚基底細胞癌,經由整形外科李京軒醫師執行廣泛性楔形切除術清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任何有皮膚的部位都可能生成皮膚癌。危險因素包括:紫外線暴曬、家族史、接觸化學藥劑、皮膚反覆發炎等,且年紀越大發生機率越高。
李京軒醫師指出,皮膚癌依癌細胞來源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三種。其中,黑色素細胞癌病變引起的黑色素細胞瘤最棘手,惡性度、轉移率都高,但發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而由皮膚角質細胞癌變產生的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佔所有皮膚癌的50%以上,惡性程度低,生長緩慢且不易轉移,及時接受手術便可有效治癒。

雖然皮膚癌相較其他癌症治癒率高,但放任惡化仍可能侵犯肌肉、神經,甚至轉移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影響預後。皮膚癌的診斷需仰賴切片檢查,醫師會依腫瘤大小、侵犯部位等評估治療方式,一般以手術切除為首選。
值得注意的是,皮膚癌初期往往不痛不癢,被誤以為是黑斑、痣,或是不小心弄到的小傷口而延誤治療。李京軒醫師表示,皮膚癌雖與斑痣相似,但仍有區別。舉凡不對稱、邊界不清楚、顏色不均勻、大小超過0.5公分、短期出現不尋常變化、不明出血或是潰瘍久不癒合等,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應盡早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診治。此外,紫外線是造成皮膚癌的最大元凶,呼籲民眾外出應做好防曬。
"癌症,皮膚癌,健康新知"
"皮膚癌的早期發現與治療:警惕不尋常的痣與潰瘍"
"L04, 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