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的時代病
胃食道逆流(GERD)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起因於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至食道下端。研究顯示,西方國家約有10%至20%的民眾受此困擾。

1935年,學者觀察到食道炎是由胃消化液逆流導致的食道黏膜傷害。1946年,艾莉森提出「逆行性食道炎」的概念。1995年,法里瓦爾正式提出GERD的名稱,引起全球學者關注。
胃食道逆流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腸胃道功能失調的結果,與食道下括約肌功能障礙及胃排空功能不佳有關。患者常感到胸口灼熱、吞嚥障礙、吞嚥疼痛,甚至出現呼吸困難、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統症狀。

有學者將胃食道逆流與腸躁症一起看待,發現兩者有高度關聯性。改變緊張忙碌、不定時定量飲食的生活型態,有助於緩解兩者症狀。
過去的神經醫學專家比爾德曾提出「神經衰弱」的概念,認為人們因忙碌透支了神經系統的能量。當時的「神經衰弱」症狀包括頭痛、肌肉痠痛、體重減輕、煩躁不安、焦慮、陽痿、失眠、缺乏活力等,幾乎涵蓋所有不快樂的症狀。
無論是過去的「神經衰弱」還是現代的胃食道逆流,都與緊張忙碌、沒有適當休息的生活型態有關。因此,調整生活型態是醫師建議患者的金科玉律。
「人物,心靈,常見疾病,肝膽腸胃腎,生活智慧」
"胃食道逆流:一種現代的「時代病」"
"C06,L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