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功能逐漸喪失,無法有效地過濾體內的水分和廢物。慢性腎臟病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尿毒症,也就是俗稱的洗腎。尿毒症的病人需要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替代腎臟的功能。這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了醫療費用和死亡風險。
台灣是全球尿毒症的高發地區,每年有約2萬人開始洗腎,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根據健保署的統計,洗腎佔了重大傷病門診申報費用的近五成。國衛院的研究更指出,台灣有慢性腎臟病的人數推估約200萬,跟糖尿病在伯仲之間²。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慢性腎臟病和洗腎呢?其實,只要掌握以下四個關鍵步驟,就可以有效地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的惡化,遠離尿毒症的威脅。
第一步: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是慢性腎臟病的三大危險因素,它們會加速腎臟的損傷,導致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蛋白尿增加。因此,我們必須透過飲食、運動、用藥等方法,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將血脂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這樣不僅可以保護腎臟,也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第二步:定期檢查腎功能
慢性腎臟病的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腎病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因此,我們應該定期檢查腎功能,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檢查腎功能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血液檢查:測量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和尿素(Urea)的濃度,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GFR)。GFR是反映腎臟功能的最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GFR越低,腎臟功能越差。
- 尿液檢查:測量尿液中的蛋白質、紅血球、白血球、葡萄糖等成分,以判斷是否有腎臟受損或發炎的跡象。蛋白尿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標誌,也是腎臟病進展的危險因素。
- 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X光、核磁共振等方式,觀察腎臟的大小、形狀、位置、結構和血流情況,以排除腎臟的異常或阻塞。
- 腎臟活體組織切片檢查:在局部麻醉下,用一根細長的針從皮膚刺入腎臟,取出一小塊腎臟組織,送到實驗室進行顯微鏡檢查,以確定腎臟病的類型和程度。
一般來說,高危險群的人,如有三高、肥胖、家族史、老年人等,應該每年檢查一次腎功能;一般人則可以每三年檢查一次,或利用健保免費的成人健檢。如果已經確診慢性腎臟病,則應該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追蹤腎功能的變化,並配合治療。
第三步:管理日常飲食和規律運動
飲食和運動對於預防和控制慢性腎臟病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來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
飲食方面,我們應該選擇均衡、多樣、新鮮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少吃紅肉、加工品和精製穀類製品。我們也應該限制鹽、油、糖的攝取,避免過鹹、過油、過甜的食物,以減少腎臟的負擔和水腫的發生。另外,我們也應該注意電解質的平衡,如鈉、鉀、磷、鈣等,根據腎功能的狀況,適當地增加或減少這些元素的攝取。蛋白質的攝取量也要適中,不要過多或過少,一般來說,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就足夠了
運動方面,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中低強度運動,如走路、騎腳踏車、游泳、太極拳等,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運動5天,共計150分鐘。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和血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體力,改善心肺功能和免疫力,減少發炎和氧化壓力,保護腎臟。如果已經在洗腎,運動也能明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不過,運動前後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和體液不平衡。
第四步: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慢性腎臟病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警訊。我們不要因為擔心或害怕而放棄治療,也不要因為自責或沮喪而放縱自己。我們要正面地面對自己的病情,積極地配合醫生的建議,主動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樂觀地期待自己的未來。我們也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社工或心理師的支持和幫助,讓自己不孤單,不無助,不絕望。
總結
慢性腎臟病和洗腎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但也是一個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問題。只要我們掌握以上四個關鍵步驟,就可以有效地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的惡化,遠離尿毒症的威脅。我們要記住,腎臟是我們的寶貝,我們要好好愛護它,讓它陪伴我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