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紋肌溶解症:原因、症狀、診斷與治療全解析
橫紋肌溶解症,顧名思義,是指橫紋肌細胞的溶解和凋亡。橫紋肌,又稱骨骼肌,附著於骨骼上,如二頭肌、三頭肌等,負責收縮和出力。它與臟器內的平滑肌和心臟肌肉(心肌)不同。
橫紋肌溶解的影響
橫紋肌溶解會釋放肌肉酵素(CK)和肌蛋白,對全身產生影響,尤其對腎臟。過多的肌蛋白可能阻塞腎小管,導致腎臟無法代謝,進而造成腎臟損傷。輕微的病例或及時適當的處置通常可以恢復,但嚴重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橫紋肌溶解的原因
- 外力撞擊: 車禍、壓瘡等,外力壓迫可能導致肌肉細胞受損或死亡。
- 熱傷害: 包括熱衰竭、熱中暑,高溫超出橫紋肌細胞的負荷範圍,可能導致肌肉細胞溶解,是常見原因。
- 運動過度: 超過身體可承受的運動量,或大量流汗導致體內鈉離子流失,可能引發低血鈉,誘發橫紋肌溶解。運動也會大量消耗血液中的鉀離子,為了平衡血鉀,橫紋肌細胞釋出鉀離子,導致橫紋肌鉀離子過低,引起抽筋甚至橫紋肌溶解。
- 藥物作用: 某些藥物會使肌肉酵素增高,最常見的是降血脂的他汀類(Statin)藥物。服用此類藥物時,若同時大量運動或中暑,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
- 自體免疫疾病: 如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免疫系統攻擊肌肉,導致肌肉發炎和溶解。
-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亢進導致身體代謝過快,引發橫紋肌溶解。
橫紋肌溶解的症狀
橫紋肌溶解若僅發生在局部,肌肉外觀可能紅腫。但若是熱衰竭或甲狀腺亢進等引起的全身性橫紋肌溶解,外觀不易看出明顯異狀。其他可能症狀包括:
- 肌肉痠痛
- 體溫升高
- 倦怠疲憊
- 尿液顏色深,如「可樂尿」、「茶色尿」
診斷與檢驗
除了症狀觀察,還會進行抽血和驗尿。檢驗血中肌蛋白或肌肉酵素是否超過正常值,若尿液也檢出肌蛋白超出正常值,即可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的治療
- 大量補水: 肌肉痠痛、肌肉酵素高但未出現腎臟傷害時,可大量補充水分以幫助排出肌肉酵素。靜脈注射大量生理食鹽水(約2,000~3,000cc)效果更顯著。
- 洗腎(腹膜透析): 橫紋肌溶解嚴重,生理食鹽水無法緩解症狀、肌肉酵素無法下降,且排尿量少,可能腎臟功能受損,需洗腎以盡快排出肌肉酵素,避免進一步傷害。
- 鹼化尿液: 若尿液pH值過低,可使用鹼化尿液的藥物,使尿液偏鹼性,幫助肌肉酵素溶解於尿液中排出。
- 手術: 外傷或運動過度引起橫紋肌溶解,伴隨「腔室症候群」時,肌肉發炎腫脹壓迫血液循環和細胞,導致橫紋肌細胞溶解更快。此時可能需手術切開肌肉,釋放壓力。
橫紋肌溶解的預後與後遺症
通常治療3~5天,相關檢驗數值會明顯改善,症狀緩解速度因人而異。運動過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若治療3天後肌肉酵素仍未顯著下降,應找出其他可能原因,如自體免疫或藥物引起,並加以排除。持續橫紋肌溶解可能對腎臟造成長期不可逆的傷害。
多數患者都會復原,但不到1%的患者可能演變為慢性腎臟病。反覆的橫紋肌溶解仍可能使腎臟受損。本身腎功能不佳或嚴重外傷伴隨其他問題時,橫紋肌溶解對腎臟的破壞更大,可能從急性腎臟損傷轉變為慢性腎臟病,需要終身洗腎。
橫紋肌溶解症不太會直接造成死亡,多半是死於失血過多或本身腎臟病血鉀偏高,此時又發生橫紋肌溶解使鉀離子濃度更高、降不下來,便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而死亡。
預防橫紋肌溶解
- 避免運動過度,量力而為。
- 盡量避免在烈日下活動,必要時適量補充水分。
- 大量流汗可補充運動飲料,維持電解質平衡。
- 注意個人用藥,若服用易引起橫紋肌溶解的藥物,要更留意其他促發因子。
"運動健身,常見疾病,腎臟病"
"橫紋肌溶解症: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