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會導致骨骼變得疏鬆、脆弱,增加骨折的風險。根據統計,台灣有近一半的中老年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高達兩倍於男性¹。骨質疏鬆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罹病率、死亡率和醫療費用²。因此,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
骨質疏鬆症的成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由於年齡、更年期、遺傳等因素造成的骨質流失,是最常見的類型。續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由於其他疾病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如副甲狀腺亢進、發炎性腸道疾病、類固醇等³。
骨質疏鬆症的檢查主要是透過骨密度檢查來評估骨骼的狀況。骨密度檢查是一種使用X光來測量骨骼中鈣質含量的方法,通常會測量脊椎和髖骨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最容易發生骨折。骨密度檢查的結果會以T值來表示,T值是指測量者的骨密度與30歲正常人的骨密度的差異。T值大於-1表示骨質正常,T值在-1到-2.5之間表示骨質減少,T值小於-2.5表示骨質疏鬆⁴。
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治療主要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補充營養素和適當的運動來達成。其中,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是最重要的營養素,因為它們可以促進骨質的形成和吸收。一般成人每天需要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和6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而更年期後的女性和老年人則需要增加到1200毫克的鈣質和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⁵。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如牛奶、乳製品、豆類、深色蔬菜、魚類等,也可以服用鈣片或維生素D片來補充,但要注意不要過量服用,以免造成副作用⁶。
預防骨質疏鬆的運動
運動是另一個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有效方法,因為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的代謝和增加骨質的密度。運動的種類應該要多元化,包括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和柔軟運動,這些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關節靈活度,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運動的頻率應該要持續且適量,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要運動3次,並且要避免過度或不規律的運動,以免造成肌肉、骨骼或關節的傷害。
預防骨質疏鬆233行動方程式
為了幫助民眾更容易培養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好習慣,台灣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提出了233行動方程式的概念,即:
2:每天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兩種營養素。
3:每天要運動30分鐘。
3:每天要結合三種以上的運動模式。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只要採取正確的方式,就可以保護自己的骨骼健康,遠離骨折的危機。請記住233行動方程式,讓自己的骨骼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