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體質,預防和改善牙周病

牙周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它會影響牙齦、牙骨和牙周組織的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牙齒鬆動或脫落。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有九成的國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可見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牙周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口腔衛生不良,導致細菌在牙齦邊緣形成牙菌斑,引發牙齦發炎。此外,飲食習慣、吸菸、壓力、糖尿病等也會增加牙周病的風險。許多人認為,只要定期刷牙、使用牙線和漱口水,就能預防和治療牙周病。然而,這些方法只能解決表面的問題,並不能根本改善牙周病的發生。
事實上,牙周病的發生與體質有密切的關係。中醫學認為,牙齒是骨骼的延伸,與腎氣有關,腎氣不足會導致牙齒鬆動。牙齦則是與胃經和大腸經相連,胃火上升或脾胃濕熱會造成牙齦發炎、出血、口臭等。此外,睡眠不足、情緒不穩、氣血不足等也會影響牙周的健康。因此,中醫治療牙周病的方法,是從整體辯證論治,調理體質,平衡陰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中醫治療牙周病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中藥,二是針灸。中藥的作用是調節內臟功能,補益氣血,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針灸的作用是通過刺激相關的穴位,調節氣血的流通,疏通經絡,排除體內的不良熱氣,緩解局部的疼痛和腫脹。中藥和針灸的配合使用,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提高牙周病的治癒率和預防率。
根據不同的體質和症狀,中醫會選用不同的中藥和針灸方案。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 腎虛型牙周病:表現為牙齒鬆動、牙齦萎縮、牙根露出等。中藥方案是用知柏地黃丸、補骨脂、骨碎補、續斷、杜仲等,滋陰補腎,強化牙骨。針灸方案是用太溪、三陰交、中衝等穴位,補益腎氣,固牙齒。
- 胃火上沖型牙周病: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口臭、牙痛等。中藥方案是用清胃散、玉女煎、黃連解毒湯等,清熱降火,潤燥止痛。針灸方案是用內庭、合谷、四縫等穴位,清胃火,利牙齦。
- 氣血不足型牙周病:表現為牙齦蒼白、出血、牙齒無力等。中藥方案是用八珍湯、四君子湯、當歸補血湯等,補氣養血,滋養牙周。針灸方案是用曲池、血海、大椎等穴位,益氣活血,強壯牙齒。
除了中藥和針灸,中醫還有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叫做刺絡放血。這是一種針對嚴重的牙齦發炎腫脹的病患,用針灸的長針,直接在牙齦或牙周囊袋穿刺,將淤積的血液放出,達到清除病灶,減緩腫脹,促進局部的免疫和修復的作用。這種方法需要在牙科醫師的評估和指導下進行,並且要注意消毒和止血的措施,以免引起感染或出血過多。
中醫治療牙周病的效果已經得到了許多病患的認可和推薦,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中醫師都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因此在選擇中醫師時,要事先打聽或上網查詢,也可以詢問中醫師的治療經驗和案例,作為參考。此外,中醫治療牙周病並不是一次就能見效的,需要持續的服用中藥和接受針灸,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中醫治療牙周病的優勢在於能夠從根本上調理體質,預防和改善牙周病的發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西醫的治療。西醫的治療方法,如全口洗牙、牙根刮除術、牙周手術等,都是能夠直接清除牙周病灶,減少牙周病菌的滋生長的條件,緩解牙周病的症狀,是中醫無法取代的。因此,中、西醫的治療方法應該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除了中、西醫的治療,牙周病的預防和改善還需要病患自己的配合和努力。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每次至少兩分鐘,並且使用牙線和漱口水清潔牙縫和牙齦邊緣。定期到牙科診所做全口洗牙和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牙周病。避免吃過多的油炸、辛辣、甜食,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鈣質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牛奶、豆製品等,增強牙周組織的抵抗力和韌性。戒菸、減酒、減壓、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
牙周病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只要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並且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夠保持口腔的健康,讓牙齒長久陪伴你。如果你有牙周病的困擾,不妨試試中醫的治療方法,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請記住,中醫治療牙周病並不是萬靈丹,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你的持續關注和努力,才能讓你的牙齒健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