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預防肝癌?肝癌權威簡榮南醫師的建議

肝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一萬多人罹患,其中有六成以上的死亡率。肝癌的發生與肝炎病毒、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素有關,而且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導致許多病人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預防肝癌呢?本文將介紹肝癌權威簡榮南醫師的建議,包括如何及早發現、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何降低復發的風險,以及如何調適心理狀態。
如何及早發現肝癌?
簡榮南醫師指出,造成肝癌最主要的原因是病毒,其中40%是B型肝炎病毒造成,30%是C型肝炎病毒造成,20%是其他原因(如脂肪肝炎、酒精肝炎)。B、C肝病毒都可以用抽血篩檢出來,因此,他建議所有人都應該定期做肝功能檢查,以了解自己是否感染病毒,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除了抽血,簡榮南醫師也強調腹部超音波的重要性。他說,「肝病患者定期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有機會找到小型肝癌,如果不篩檢,等腫瘤變大,才稍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疲倦、變瘦、黃疸,這時可能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他建議有肝病風險的人,每4~6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以及每年做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以監測肝癌的發展。
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簡榮南醫師表示,肝癌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的大小、數量、位置、肝功能、身體狀況等因素,並非一刀切。他說,「小型肝癌(0期、1期)有機會根治,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換肝、局部酒精注射、局部電燒,5年存活率非常高,即使後來復發,還有機會二次治療。這也說明,早期發現的治療成效比較好。」
如果腫瘤已經大到無法根治,那麼就退而求其次,以延長生命為目標。簡榮南醫師介紹,第二期的病人可做栓塞,即將化療藥物或放射性粒子注入肝動脈,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使其壞死。第三期的病人可接受標靶治療,即使用特定的藥物,針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因子或訊號傳遞進行抑制,阻止腫瘤的擴散。萬一不成功,可嘗試免疫療法,即使用藥物,刺激或強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細胞。後者還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時間證明它對治療肝癌有效。
如何降低復發的風險?
簡榮南醫師認為,預防肝癌的復發,要從疾病的三級預防觀念來看。第一級是不被肝炎病毒感染,這在B型肝炎已達成,台灣因為實施新生兒施打疫苗,32歲以下B肝帶原者僅佔1%。C型肝炎雖然沒有疫苗,但傳染途徑明確,多是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如被污染的針頭或輸血而感染(比如毒癮患者共用針頭,或者過去醫療環境不理想,未使用用過即丟的針具等等),也能夠施行初級預防。第二級預防則是已感染的患者接受治療,阻斷肝細胞發炎、穩定基因,變成肝癌的機率就會降低。
第三級預防是肝癌患者預防復發。簡榮南醫師說,「手術切除腫瘤後,可能仍有殘存病毒,應該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可降低約75%肝癌復發率。」他也提醒,除了抗病毒藥物,病人也應該注意飲食、運動、休息、戒酒、戒菸等生活習慣,以維持肝臟的健康。
如何調適心理狀態?
簡榮南醫師表示,癌症治療過程難免起起伏伏,有時結果不盡如人意,病人要怎麼調適心理狀態?他說,「醫生能幫助病人的主要還是在醫療方面,病人的家庭支持、心理狀態、信仰都是很重要的力量。」他鼓勵病友走出來跟人群互動,不要封閉自己,「樂觀有助提升免疫功能,對預防癌症復發有幫助。」
他也建議病友可以參加肝癌病友會或其他相關的社團,與其他病友分享經驗、交流心得、互相打氣,增加自信和希望。此外,他也提倡病友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如冥想、呼吸法、瑜珈等,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情緒和睡眠。
簡榮南醫師最後呼籲,所有癌症都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理想,肝癌也不例外。知道自己有危險因子,應該每4~6個月做一次抽血及超音波檢查,萬一發現小型肝癌,配合醫師治療策略,手術、電燒、換肝等治療方式,都有機會帶來重生,術後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降低復發風險。「肝癌治療愈來愈進步,痊癒者也更多,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