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和精準醫療,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8年全球有約220萬人罹患肺癌,其中約70%是晚期肺癌,即第三期或第四期。晚期肺癌的治療難度高,預後不佳,一般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0%左右。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已經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基因檢測和精準醫療的應用,讓許多晚期肺癌患者有了更多的希望和選擇。
基因檢測是指分析肺癌細胞中的基因變異,以找出可能導致癌細胞生長和擴散的致癌因子。
不同的基因變異會對應不同的標靶藥物,標靶藥物是一種能夠針對特定的致癌因子,抑制其活性或功能的藥物,從而減緩或控制癌症的發展。標靶藥物的優點是能夠精準地攻擊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因此副作用相對較小,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目前,已經發現了多種與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陽離子性氨基酸轉運體1(ALK)、酪氨酸激酶受體ROS1(ROS1)等,這些基因變異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供使用。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約有50%的肺腺癌患者有EGFR基因變異,而EGFR基因變異的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其無進展存活期(PFS)可達10個月以上,遠高於化學治療的4個月左右。此外,約有5%的肺腺癌患者有ALK基因變異,而ALK基因變異的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其PFS可達12個月以上,也明顯優於化學治療的6個月左右。因此,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治療,已經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療選項之一。
然而,標靶藥物治療並非萬靈丹,也會面臨抗藥性的問題。抗藥性是指癌細胞對藥物產生耐受或抵抗,使得藥物失去原本的效果。抗藥性的原因可能是癌細胞產生了新的基因變異,或是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發生了變化。為了克服抗藥性,醫學界不斷地開發新一代的標靶藥物,或是採用接續治療的策略,即在原有的標靶藥物失效後,轉換使用另一種標靶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以延長患者的存活期。
例如,EGFR基因變異的患者,在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標靶藥物治療後,約有50%會出現T790M突變,導致藥物效果下降。此時,可以使用第三代的標靶藥物,針對T790M突變進行治療,其PFS可達10個月以上,遠高於化學治療的2個月左右。如果沒有T790M突變,則可以考慮使用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進行下一線的治療。免疫治療是一種能夠刺激或強化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治療方式。免疫治療的優點是能夠產生持久的抗腫瘤效果,且適用於多種癌症類型。目前,已有多種免疫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可供晚期肺癌患者使用。
總之,晚期肺癌的治療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基因檢測和精準醫療的應用,讓醫師能夠根據每個患者的個別差異,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標靶藥物、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組合或轉換,也能有效地克服抗藥性的問題,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晚期肺癌患者不要放棄治療的希望,要積極與醫師溝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選項,並遵循醫囑,按時回診追蹤,相信病情將能得到最佳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