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讓睡眠管理職人透過台灣睡眠醫學學會(Taiwan Society of Sleep Medicine, TSSM)先前的失眠普查,以及國際睡眠醫學的失眠定義,幫大家整理一下:
對睡眠感到不滿意:41.0%
這可能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說詞,一般泛指主觀就是覺得睡不好,沒有經過任何醫學上的操作型定義,很單純的「你覺得就算了!」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5年調查中指出,有高達41.0%的人在近1個月內覺得對睡眠不夠滿意。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口中的睡不好、對睡眠感到不夠滿意,跟醫療上所關注的慢性失眠是一樣嗎?是否建議去就醫呢?
原則上,超過40%的睡不好比例,只是一個對睡眠不佳的「主觀感受」,不見得需要積極的臨床處理,可能是暫時性出現,或是偶爾的影響,或是不見得影響到日常功能及健康,這時可以怎麼辦呢?可以留意睡不好出現的頻率(一周3次)、嚴重程度(超過30分鐘)及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如果還沒到下一層級(圖中金字塔的下一層),其實只要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就可以了。
失眠困擾:20.2%
這一層的睡不好是透過操作型的定義,先將失眠困擾的定義指出:包含以下3種失眠症狀之一,加上每個禮拜出現超過3天,狀況持續超過3個月的情況。
* 入睡困難:上床後,需要30分鐘(含)以上才能入睡。
* 夜醒症狀:半夜總醒來時間超過30分鐘(含)以上。
* 早醒困擾:比預計起床時間更早清醒來,超過30分鐘且無法再入睡。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5年調查中,針對20~65歲的國人族群,有此失眠困擾的人有20.2%,即約每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在近1個月內有睡眠困擾。 符合這個「失眠困擾」程度的睡不好,一般就建議要更加注意,可以找尋合格的睡眠醫療單位及睡眠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一下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睡眠困擾,也需求合適的治療模式。
提醒大家,會建議找睡眠醫療專業人員,因為睡眠醫學、睡眠障礙,甚至睡眠檢查技術一直在更新,千萬不要用使用家人、朋友的助眠藥物,也不要聽信一些沒有科學實證的坊間療法,有可能會讓睡眠問題更加重!
慢性失眠:11.3%
只有上述的失眠症狀,不足以篩選出臨床上更為關注的「慢性失眠疾患(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慢性失眠是指,除了以下3種失眠症狀(任一),每個禮拜出現超過3天,持續超過3個月的情況之外
* 入睡困難:上床後,需要30分鐘(含)以上才能入睡。
* 夜醒症狀:半夜總醒來時間超過30分鐘(含)以上。
* 早醒困擾:比預計起床時間更早清醒來,超過30分鐘且無法再入睡。
還要加上,這個失眠困擾已經造成影響,包含:白天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如擔心睡眠等。這是目前最新版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3)慢性失眠的診斷準則。
而台灣現在有多少符合定義的慢性失眠者呢?台灣睡眠醫學會在2017年國人睡眠型態大調查中指出,15歲以上民眾有11.3%的人符合慢性失眠的診斷(圖中金字塔的最下層),如果你已符合慢性失眠的診斷,該怎麼辦呢?更是建議要尋求專業睡眠相關醫療的臨床方式。
當然,這邊也要再次強調及分享一個極具科學實證的失眠治療模式「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2016年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發表的成人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療指引中提到,回顧2004~2015年的失眠療效研究後,「強烈建議」所有成人慢性失眠患者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並指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應被視為慢性失眠個案的第一線治療方法(註1)。所以正受慢性失眠所苦的你也不用擔心,除了吃藥之外,現在的醫療也慢慢有更多方法可以協助你我的慢性失眠了。
註1: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針對成人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療指引介紹可以參考:http://tamhd.org/effect-of-cbti/
"健康新知,好睡,身心精神,迷思破解"
"你睡得好嗎?了解失眠的定義與階段,別讓睡眠問題影響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