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護理傷口的五大特徵與疫苗注射效期

破傷風的重要性
破傷風(tetanus)是一種由破傷風桿菌引起的嚴重疾病,主要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致死率高達10~90%。在台灣,近年通報病例雖然在20例以下,但仍需引起足夠的警覺。破傷風桿菌釋放出強力神經毒素,主要侵襲神經系統中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嚴重的痙攣症狀,甚至可能致命。
破傷風的症狀
破傷風的症狀多樣,包括乏力、頭暈、咬肌緊張、煩躁不安和打呵欠等,但最典型且嚴重的特徵是「角弓反張」。患者在受到刺激時,全身肌肉會強力收縮,使身體像弓一樣向後彎曲。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脊椎或其他骨頭斷裂,甚至死於呼吸衰竭。其他症狀包括下頜抽筋、肌肉痙攣、吞嚥困難、癲癇發作、頭痛、發燒和出汗,以及血壓和心跳變化。
破傷風的危險徵兆
破傷風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喉痙攣、骨折、肺栓塞、吸入性肺炎和呼吸困難。其中,喉痙攣尤為危險,造成聲帶不受控制/不自主收緊,進而影響呼吸。死亡率約為1~2%,顯示破傷風的嚴重性。
破傷風的感染途徑
破傷風桿菌的孢子無處不在,包括土壤、灰塵和糞便。感染通常發生於傷口遭受污染的情況下,如被污垢、糞便或唾液污染的傷口、穿刺傷、燒傷、擠壓傷和壞死組織損傷。此外,破傷風也可透過清潔表層傷口、外科手術、昆蟲叮咬、牙齒感染、複雜性骨折、潰瘍和感染、靜脈注射以及肌肉注射等方式感染人體。
破傷風疫苗的重要性與注射效期
疫苗接種與免疫力效期
破傷風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疫苗。政府提供的五合一疫苗,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小兒麻痺,是預防破傷風的有效手段。然而,破傷風的免疫力並非終身免疫,因此在受傷或在特殊環境中暴露於感染風險的情況下,還需進行追加注射。
疫苗效期與接種建議
破傷風疫苗的免疫力效期約為10年,超過此期限可能需要視個別情況補打疫苗。建議在受傷後,如果接種時間在5年以內,通常無需再次注射疫苗。然而,若接種時間在5年以上,就需要視傷口情況進行追加注射,以預防感染。
疫苗副作用
破傷風疫苗通常在注射後的2天內可能引發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發燒、疲倦、全身痠痛和噁心等,這些症狀通常是短暫且輕微的。然而,如果出現注射部位嚴重紅腫、全身性紅疹、化膿、持續發燒和呼吸困難等情況,應盡速就醫。
結語
破傷風的危害性不可輕忽,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傷口清潔、及時接種疫苗,是預防破傷風的最佳方式。了解破傷風的特徵、感染途徑以及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將有助於個人和社區更好地應對這一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