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驚是什麼?可能伴隨哪些症狀?如何改善?
夜驚又稱為異睡症或夜間恐懼,是睡眠障礙的一種。通常發生於不容易做夢的非快速動眼期,症狀與夢遊相似,可能發生在成年人與孩童身上,但多數好發於孩童。
一般來說,夜驚不會對身心靈造成傷害,但有可能暗示著有潛在焦慮或遭受過度刺激,可以透過生活方式與醫療保健來改善症狀。夜驚當下,當事人除了會極度恐懼、恐慌,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揮舞雙手、踢腿
- 皮膚潮紅
- 呼吸加快
- 心率加快
- 盜汗
- 瞳孔放大
- 肌肉緊繃
- 尖叫
- 無法記住或描述發生什麼事
孩童與成人夜驚的原因一樣嗎?
夜驚普遍發生於孩童,較少發生在成人身上。根據《臨床睡眠醫學期刊(JCSM)》的研究論文,5歲以下幼兒發生夜驚的比率大約落在16.7~20.5%之間,大多在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時,因清醒與睡眠狀態的神經調節異常所造成。
但如果青少年或成年階段依然有夜驚症狀,成因與孩童不太一樣,更有可能是潛在的健康狀況。以下為孩童與成人夜驚的不同成因:
- 孩童夜驚成因:
- 疲勞、睡眠剝奪
- 焦慮
- 睡眠紊亂
- 睡覺時醒來
- 行為問題
- 成人夜驚成因:
- 焦慮
- 睡眠剝奪
- 睡眠障礙(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 藥物副作用(如:抗組胺藥、抗抑鬱藥)
如果孩童出現夜驚該如何安撫?
典型的夜驚通常會持續5~30分鐘,之後會恢復成正常的睡眠狀態。如果孩童正處於夜驚當中,建議不要喚醒或移動他們,期間也不要有任何互動,只需要等孩童醒來後給予溫柔的安慰與陪伴。
平時應減少孩童接觸不良刺激的機會,如聲光效果劇烈的影片,或是責罵孩童、與同學吵架及打架等情形,以降低夜驚頻率。
夜驚與做惡夢有什麼不同?
夜驚症狀經常會與做惡夢混淆,但夜驚與做惡夢的情況其實不盡相同:
- 夜驚: 經常出現於入睡後的2~3小時內,當下通常不會做夢,會進入非快速動眼期、熟睡的狀態,旁人既無法喚醒,也無法從中給予安慰、支持,期間可能會尖叫、大哭與驚恐,但醒來後完全不記得發生的事。
- 惡夢: 做惡夢大多在入睡的後半夜發生,會進入快速動眼期、淺眠的狀態,雖然與夜驚一樣會出現害怕的情緒,但通常能從夢中驚醒,還能夠清晰、明確地記住夢中場景及故事細節。
夜驚在哪些情況下需要治療?
夜驚通常發生在過度疲憊的兒童身上,但隨著孩童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夜驚的發作次數會逐漸下降。只要堅持良好的睡前常規並確保孩童可獲得足夠睡眠,便有助於預防症狀產生,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影響。
不過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夜驚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便需要諮詢醫生進行治療:
- 夜驚次數愈來愈頻繁
- 夜驚經常擾亂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員的睡眠
- 夜驚導致安全問題或傷害
- 導致患者白天過度嗜睡或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 夜驚持續到青少年以後或成年後才初次發生
如何減少夜驚頻率?
減少夜驚頻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諮詢醫療診所,了解並評估自身身體狀況後,考慮潜在的問題來從中做調整。根據verywell health,平時可採取以下措施減少夜驚頻率:
- 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特別是睡前。
- 避免閱讀令人不安的內容,如可怕的書籍、媒體新聞或討論,特別是睡前。
- 調整睡眠時間表,制定睡眠日記,並固定每日睡眠和醒來的時間。
此外,也可與醫療診所或醫生討論以下幾點內容:
- 審查藥物清單,確認是否服用可能導致夜驚副作用的藥物。
- 觀察是否有嚴重的焦慮來源,以及如何獲得心靈幫助和支援。
- 詢問醫生是否需要接受睡眠評估,治療潛在的睡眠障礙。
夜驚改善方法?
夜驚大多數不需治療,經常發生夜驚的孩童可從生活習慣、睡眠規律開始改善,可以使用睡眠日記來幫助作息調整。
對於經常發生夜驚的孩童或成人,每個人發生夜驚的時間可能會固定。根據以往經驗,在可能發生夜驚的時間點之前喚醒當事人,此種方法能中斷或打亂原本的睡眠週期(預定覺醒),有效防止夜驚發生。
而一旦成功停止夜驚長達一週,便可開始減少喚醒的頻率,藉此改善睡眠品質。
資料來源:JCSM、verywell health1、verywell health2、verywell health3、梅約診所
"健康新知, 身心精神, 好睡"
"夜驚是什麼?原因、症狀、如何改善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