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的理想生活:阮義忠的山居海屋哲學
中年或退休之後,添置第二屋是許多人的夢想。靠山望海,有空就去度假,怡情養性,實踐理想生活,好不夢幻。不過,剛入手很興奮,接著常常因為遠,或工作忙累,就漸漸荒廢。
但阮義忠不是。
從《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到創辦揚名國際的《攝影家雜誌》,阮義忠在1980年代留下的照片,深深影響台灣乃至整個華文世界的攝影。1994年,美國雜誌以「台灣的布列松」形容他。
今年夏天,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阮義忠《從心所欲》70回顧展,館長封德屏形容,他的作品在書店一字排開,乘載著半個世紀以來,台灣人與人、土地、社會的珍貴記憶。
中秋前後,《天下》記者接連拜訪阮義忠在新店住家之外的台北關渡山居、宜蘭頭城海邊小屋,每一個家,一進門,窗外的景色讓人驚嘆,屋內簡樸又典雅的風格,不但很「阮義忠」,而且充滿生活感。
「買這些房子,不是我很有錢,而是我買的時候,(對方)不是賣不掉,就是急脫手,房價不高,我才買得起。再來,我真的是需要,」戴著畫家帽的阮義忠,看不出來今年已70歲,一邊為我們沖咖啡、準備綠豆黃,一邊爽朗笑說。
關渡山居,咖啡黑膠配日光
2004年前後,阮義忠因為長年在台北藝術大學教書,一次拜訪朋友在學校後方社區的家,沒有豪華的設計,但正對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的景緻,讓從來沒有羨慕過其他人家的他羨慕極了。
考量本來就想在學校附近找個可以落腳休息的地方,以及未來可留給兒子,他開始託周邊的人詢問,不到2天,就簽約搞定,「我這個人,想了就會做,說了更一定做到。」
該社區是台北早年除了陽明山,最早的高級住宅區,網球場、游泳池一應俱全,許多名人都住過,只是漸漸被世人淡忘。但對阮義忠來說,「大家認為不好的,我認為是最好的。」
因應教書需求,他一週在關渡待3天,早不開車的他,從捷運站搭計程車上山,花費100元出頭,方便又安靜。買房最怕西曬,但也因此,關渡成為他住過最不潮濕的地方,「住過的地方都要除濕機,獨獨這裡沒有。」
早年建案以實坪計算,30坪完整前後的房子,阮義忠將格局打通,將大片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的景色帶進屋內。他觀察,房子最重要不是風水,而是穿透性,通風採光,氣場自然就出來,「落日陽光穿透整間房子,到後面的山,美到難以形容。」
直到現在不用教書,阮義忠只要早起看日光美好,就會快快準備搭捷運上山,沖杯咖啡,放他喜歡的黑膠,純粹來欣賞光線,就是愉快的一天。
親自規劃、打理空間
阮義忠的空間,一直由他自己設計規劃。從動工前,就安排好的音響配置,管線鋪排要精準;牆面懸空的菩薩與鮮花設計、入門玄關大片曲面海草壓克力板都是他的巧思;彈性隔間,讓他可輕鬆招待外地來的朋友。
「我從小是在一個很亂的空間長大,(父親是)木匠嘛,木倉庫,木料每天進進出出。可是在那最亂的空間,我依舊有辦法,把它變成是我短暫屬於自己的地方,哪怕是臨時的,我都會把它整理得非常舒服。」
曾有網友問阮義忠,如果不當攝影家,最想當什麼?他回答,不是建築師,就是管家。每天早上5、6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掃屋子。非常愛乾淨的他,小至手工掃把、清潔保養,大到買房設計裝潢,都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如果我要成立管家公司,一定是最高級的。」
然而,對年輕時一心只想逃離故鄉、到世界流浪闖蕩的阮義忠來說,陸續在台北近郊、甚至宜蘭安居置產,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頭城海屋,陽台就是太平洋
阮義忠回憶,從921大地震開始隨慈濟拍攝證嚴法師與志工後,他跟太太過年一直在花蓮慈濟度過。離開家鄉後,他常常搭火車過礁溪或花蓮,卻很少在頭城下車。3年前的春節,初一他突然決定,回家吃飯,人事已非的老家,他在哥哥拍下一張小學老師的畫作,逐漸尋回,包括他成長過程曾經以為會永遠困住他的小鎮,如今洗衣的人們、窗外那口井、在路口供奉的電線桿,都不復存在。
他記得,那天他感慨萬千跑到海邊,望著祖母與外祖母來自的龜山島2個多小時,準備回去時,突然看到一棟高樓住宅,心想怎麼有人把房子蓋在這麼危險的地方,走近一瞧,竟然有一戶要賣,就這樣,他很快聯絡仲介,因為價格,等到中秋才成交。
終於,他在故鄉也有屬於他可以回去的地方,而且,入門就能看到的龜山島—童年最難熬的時期,總是相信、疼愛著他的祖母來自的地方。
來到阮義忠的頭城海屋,很難不安靜下來,小小的陽台,一套高腳桌椅,卻擁有整個太平洋。日出,月升,看不盡的天色變化,大海的藍更是迷人。阮義忠也是,常常來就放鬆發呆,或散步1分鐘到旁邊的大坑自行車步道,走走看看,拍拍衝浪的人們與海邊的小孩,像當年走訪台灣各地鄉鎮的人們一樣。
與生活結合,才有歸屬感
「如果你在那邊有事做,就不會當度假,失去新鮮感,差別在這,」阮義忠說,「不是好地方就一定要擁有,而是跟你的工作、生活動線有關,才會有歸屬感。」
現在阮義忠一週大約會到宜蘭2、3天,除了是自己的故鄉,也因為2年前,在宜蘭市政府邀請下,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開幕了。在曾經是員工宿舍、現由黃聲遠田中央聯合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歷史建築,除了館藏他的攝影、相機以及各期《攝影家雜誌》,他已經策劃12檔展覽,都是他以照片與其他不同領域的重要文化人對話,包括黃春明、蔣勳與李乾朗等。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 電話:03-933-4670
-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二段430巷33號
- 開放時間:9:00~16:30(週一休)
走遍千山萬水,攝影大師在疫情期間,因為住家之外的山居海屋,依然保有自己小小奢侈、短短旅行的生活步調。
阮義忠的黑膠收藏
稍微認識阮義忠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擅長寫作、攝影,對咖啡與黑膠的鑽研也早於近年流行,還曾出版隨筆集《聽聞:咖啡歲月&黑膠年代》。
尤其黑膠,阮義忠曾收2,000多張唱片,塵封在汐止舊家壁櫥10年,搬新家後,請兒子從四個角落及最中間各抽一張帶回,讓他了解發霉受潮的情況。
阮義忠記得,當他把表面的黴菌擦掉的時候,還有點高興,裡頭好好的,但盒裝打開,當年為了保護珍貴唱盤的薄薄海綿已發黃,前一秒鐘,還是固體,手碰到第2秒,完全解體,像沙一樣,落在地板上,「我真的嚇一跳,都說睹物思人,人的生命沒有物那麼堅韌。」
但那刻,他像被電到一樣,第一次體悟,所有有形的泡棉、黑膠唱機、房子、山川與人都有消滅的一天,但音樂與對人的影響會延續下去。就像小時候,音樂對他的影響。他還曾因為一捲錄音帶,1997年就遊訪亞美尼亞,還帶回當地的黑膠。
他回到暗房,細心沖洗那5張唱片,被黑膠的聲音深深感動,「CD再怎麼好聽,都是機器的聲音。」接下來3個月,他每天提早2個鐘頭起床,就為了洗黑膠唱片,還看了3次皮膚科。之後又大量收國外進來的二手唱片,高達2萬多張。
阮義忠小檔案
台灣攝影家、作家、出版人,1950年出生。曾創辦《攝影家雜誌》,攝影代表作如《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等。2018年成立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人物,心靈,熟齡"
"中年後的理想生活:阮義忠的山居海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