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自救:如何判斷症狀輕重,為醫療資源保留空間
台灣疫情升溫,醫療資源面臨挑戰。面對大量湧入的篩檢需求,以及確診後的不安,民眾如何自力救濟,判斷自身狀況,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醫療體系緊繃,民眾需學會自我判斷
目前醫療體系能量確實緊繃,此時民眾更需學習自我判斷。輕症在家者,若出現以下症狀,很可能轉為重症,應立即撥打119求助:
- 呼吸次數超過每分鐘30次
- 未使用氧氣下,血氧濃度小於90%
- 出現呼吸急促、喘,需使用腹肌、肋間肌肉才能呼吸
把自己當成無症狀感染者,降低人際連結
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最大限度降低人與人的連結:
- 戴口罩
- 勤洗手
- 保持社交距離
- 盡可能自我隔離14天
病毒在無症狀和輕症患者身上,約7~10天會失去傳染力,一般估計14天。只要降低人際連結,就能有效阻斷傳染鏈。
輕症在家休養,重症才需就醫
約9成感染者為無症狀或輕症,在家休息14天即可。若有不適,可考慮使用退燒止痛藥緩解症狀,並多喝水、多休息。若出現重症症狀,才需就醫。有篩檢需求,可至社區篩檢站,將醫院資源留給重症患者。
"健康新知,新冠肺炎,生活防毒"
"疫情下的自救指南:輕重症判斷與居家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