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跟家人歡樂度過50歲生日隔天,擔任中階主管的陳先生一返回工作崗位就接到公司資遣通知,頓時,眼前一片空白,隨即閃過腦海的是每個月的房貸跟孩子的教育費。下一步還能怎麼走?面對未來,陳先生覺得一片茫然。
上個月屆齡退休的蕭先生開心走出家門,打算要跟前陣子認識的社團同齡朋友一起去爬山,剛滿65歲的他身形結實、反應敏捷,頭腦清明,說話有條有理,「我也覺得我這樣就退了有點可惜,我應該還可以持續工作啊,但好像也沒人要我了。」蕭先生非常熱衷工作,只因年齡到了不得不從職場離開,即使依然想持續貢獻所長,似乎沒地方可接收他的熱忱,為了發洩一身精力,只好天天約朋友爬山、騎腳踏車四處遊晃。
陳先生跟蕭先生分別代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兩種常見寫照--被迫離開職場,但依然是勞動市場上能繼續貢獻心力的「高齡新鮮人」。只是,屬於他們的下一階段戰場,在哪裡?
更老社會、更早退休,都在創造社會勞動力更匱乏的未來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卻有相當多的中高齡者退出職場。參照《天下雜誌》於2023年2月報導指出,台灣55~64歲的勞動參與率僅49%,意即有51%的人沒有工作(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退休),勞參率居全世界倒數第五,比義大利、希臘等國還低。
越來越多依然耳聰目明者停止投入勞動就業市場,同時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讓可投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壯人口驟減。根據勞動部2022年統計顯示,15至29歲的青年就業人口逐漸下降,從2010年的248.7萬人逐年下降,至2022年僅剩226.9萬人,換句話說,10年來,我國青年勞動力衰退了8%。這是台灣社會的潛在危機之一。
跟日韓相比, 我國勞動人口較早退出勞動市場
「高齡者只是一部份,另個切入點是女性,」中央大學政府與法律研究所教授許雲翔指出。
許雲翔長年關心勞動議題,不厭其煩說明:「我國與日韓對比,特別是在中高齡女性勞動參與的行為上非常不一樣;日韓兩國女性均有婚後重返,或者說是部分重返勞動市場的行為,年齡約落在35歲以後,不同的是,我國中高齡女性婚後的勞參一路下降;此外,相較於日韓兩國,我國(不論男女性)也都有提早退出勞動市場的趨勢。」
這些中高齡者們如果也同時是女性,更有可能會加速擴大勞動力缺口,為了讓台灣社會能持續穩健發展,勢必得精準剖析國家整體勞動力的缺口在哪,方能真正對症下藥。
「除了參考國際作法,也需要以符合本土特質角度來思考台灣情況,例如從日韓經驗,老年貧窮是投入勞動參與的一大原因,但這兩國的薪資水準與台灣有別,國情也有所不同,我們不見得需要全盤參照,」許雲翔認為,除了就業率外,更應積極思考的面向,還包括友善性別工作職場、長期照顧支持程度與健康參與,這些都是探討勞動力,甚至是中高齡勞動者們需求時,應該關注的重點。
"熟齡,人物,心靈"
"超高齡社會下的勞動力危機:中高齡者的職場困境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