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緩解控制,提升生活品質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常見發生於女性。台灣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有11萬多人,其中84%為女性,16%為男性,近年來病患人數持續增長,估計台灣的盛行率高達0.1~0.2%,相當於10萬~20萬人左右。
「患者由於免疫系統失調,關節成為免疫系統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蔡長祐說,病患如果長期治療效果不佳,關節恐因持續發炎而變形,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但只要病情控制良好,患者可生活如常。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目標為「疾病緩解」
「每個疾病都有治療目標,用來追蹤病情,讓醫病雙方知道治療成效,」蔡長祐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目標則是「疾病緩解」,這是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藉由藥物治療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
蔡長祐指出,如果治療未達標,病患除了承受疼痛、關節持續破壞,還有罹患其他疾患的風險,包括感染COVID-19、間質性肺炎、骨折和手術的風險增加,由於不只關節發炎,血管也會發炎,進而也提高心肌梗塞、中風、心臟病死亡的風險。反之,治療達標不但可減輕病友的疼痛和不適,更重要的是關節破壞得以停止、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得以恢復,並將共病風險降至最低。
防疫+天冷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病兩大難
「類風濕性關節病友應全力以赴控制、緩解病情,」蔡長祐提醒,規律回診對病患非常重要,但COVID-19疫情爆發後,約有3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
此外,戴口罩及勤洗手是防疫兩大利器,但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卻是防疫兩大難題,因為手部關節活動度受限,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
1分鐘微笑量表助醫病溝通
醫師在診間也發現,看診時醫病雙方對「有沒有好多了」標準不一,以致醫病之間常上演「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主要原因是臨床上用來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病情嚴重程度的專業工具「DAS-28」過於複雜、且需套用特殊公式,對病友來說太難理解,醫生很難拿來跟病患溝通,為此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特別設計「一分鐘微笑量表」,使用時下流行的emoji表情符號,做為病友疾病控制的自我檢視工具,幫助醫病溝通並做出治療決策。以日常生活5個動作做為自評標準:
- 自行起床
- 自行穿衣
- 自行清洗和擦乾身體
- 自行舉杯喝水
- 自行在戶外平地上行走
再加上整體身體狀況及疼痛狀況的得分,即可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回診時可協助醫師了解病情,更精準用藥。
治療武器多 規律回診正確用藥提升生活品質
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育芬表示,隨著醫藥進步,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多元,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解抗風濕病藥物與生物製劑外,健保今年新增給付兩種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提升治療便利性之餘,幫助害怕打針、擔心經常進出醫院而增加染疫風險、工作或課業忙碌、希望快速緩解不適症狀的病友穩定疾病,達到緩解目標,提供病友治療新選擇。
一名病人、48歲的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膝蓋磨損嚴重,就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為了治療有效,蔡女士半年減重10公斤、接受關節鏡手術,但仍不見疼痛改善,後來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隨後經傳統藥物治療甚至自費施打生物製劑,平均半年就出現抗藥性,直到疫情爆發,擔憂頻繁出入醫院會有染疫風險,改用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明顯感受到症狀快速緩解,迄今7個多月仍有效緩解。
女病友17歲時確診 15年來病情控制良好順利結婚生子
另一名病友、從事急診室護理師工作的32歲鄭小姐,父系家族帶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基因,姑姑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妹妹則是幼年型天皰瘡患者,因此她對自體免疫性疾病有一定認識。15年前她莫名手腕疼痛,1週後疼痛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察覺情況有異,她諮詢內科醫師並翻找醫學教科書,發現書中描述的晨僵、疼痛始發於小關節、疼痛感會隨運動而減輕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跟自己的症狀相符,趕緊在男友陪同下就醫,果然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
做為急診室護理師,保持手部靈活度很重要,鄭小姐積極配合治療,每逢天氣變冷或下雨,關節容易感到腫痛不適,加上血液循環變慢,不光洗澡洗頭、刷牙等生活作息,甚至連脫戴口罩、洗手等防疫基本功,需要關節的細部動作都覺得吃力,忍痛之餘,她除了使用自費藥物之外,也隨身攜帶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只要感到不舒服就趕快預防性用藥,待疼痛緩解後繼續工作。鄭小姐目前病情控制穩定,一路走來,除了感謝家人的支持,也感謝不離不棄、從男朋友變成親密家人的先生。目前兩人育有一女。
"醫療,養生,常見疾病,生活保健,運動健身,診間故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