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區善終:做自己的安老選擇
在日本,全國Home Hospice協會推動「卡桑的家」,串接居家照護、在宅醫療等服務,提供長者在熟悉的社區與老友、老伴一同安老的第三種選擇。理事長市原美穗強調,臨終關懷的核心是提供疾病、重症或殘障人士活到最後一刻的「家」。這裡的「家」不只是房屋,更重要的是熟悉的人陪伴,以及安心與安全的感受。
在「卡桑的家」,護理人員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致力於營造雙方都能輕鬆感知的生活環境。市原美穗表示,他們對居住者的變化非常敏感,像家人般關心,因此這裡沒有護士或呼叫按鈕。
她解釋,在私人住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是「做(doing)」與「存在(being)」的區別。在醫院或安養機構終老,可能僅停留在「做」,是一種治療和單向照顧。而在如「家」般的私人住宅善終,則能放鬆地閒逛、聊天說笑,達到「存在」的層次,兩者截然不同。
市原美穗認為,死亡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是每個人必經的自然過程。我們都應該學習支持照顧患病、殘疾的家人,直到生命的盡頭,笑著說再見而不會後悔。
## ICT✕半導體✕紡織業:翻轉高齡照護
許多東方長者不願離開家和熟悉的社區。加拿大新創公司Studio 1 Labs創辦人Olivia Lin,結合台灣的半導體、資通訊和紡織業,開發出全球第一條智慧床單,進軍高齡市場。這張可清洗的床單能隨時監測使用者的呼吸、心跳、體溫和睡眠品質,並上傳數據,必要時發出警告。
除了智慧床單,Olivia Lin表示,還有許多結合軟硬體技術的織品、衣物,具有偵測糖尿病、感應身體活動程度等功能,並能將資料上傳雲端,幫助使用者或醫生持續監測紀錄。
Olivia Lin說明,他們的開發理念包含:從穿戴式裝置到不需穿戴也能監測、從不舒服到舒服、減少多餘、以及收集資訊提供使用趨勢。
然而,她也提到,長者在使用科技產品時容易受到社會影響,產生抗拒心態,例如低估自身3C知識和能力、覺得科技產品需要他人協助、以及使用時感到尷尬害羞等。因此,必須了解用戶的使用能力,鎖定需求、設計解決方案,並不斷評估反饋。
## 決定說再見的方式:談亞洲第一部「病主法」
每個人都希望有尊嚴地離開,只留下愛和美好的記憶給家人。有些事、有些話,毋須等到年邁才做、才說,尤其是如何決定自己善終的生命權。《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自2019年1月6日起實施,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以曾任急診室醫師15年的經驗,談到《病主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差異:《病主法》除了保障末期病人,還擴大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重症。拒絕醫療的範圍也更廣,包括不接受輸血、抗生素、鼻胃管灌食等延命措施。石崇良強調:「《病主法》並非安樂死。」
石崇良說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是指病人與醫療服務提供者、親屬或其他相關人士溝通,商討當病人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應提供的照護方式,以及病人得接受或拒絕的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石崇良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能保障善終的權利,對病人、家屬、醫護、資源皆有益。病人可以保有知情、選擇與決定權,家屬能尊重病人意願、共融決策,醫護方則可以落實行善原則、獲得保障,最後醫療資源也能被善用,減少無效醫療。
"熟齡,長照,醫療,健康新知"
"在宅善終:亞洲病主法與高齡照護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