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的小突起:肉芽、皮贅、息肉,傻傻分不清?
一般人常把皮膚上的小顆粒、柔軟光滑的突起物或腫包通稱為肉芽。但醫學上,這種組織稱為「皮贅」,也可稱為「皮膚息肉」。真正的肉芽則另有所指。
皮贅(肉芽)的形成原因:
- 體質、家族遺傳
- 皮膚與皮膚或衣物等摩擦
- 糖尿病或過胖
- 老化
- 懷孕
- 感染病毒疣,如菜花
醫學上的肉芽:
皮膚科醫師李勇毅說明,醫學上的肉芽是指傷口癒合時,皮膚組織再生,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微血管聚集而成。若傷口較深或磨破皮,傷口處會形成一層鮮紅色、緊繃、像肌肉的組織,這就是肉芽,最後形成疤痕和完整的表皮。
肉芽與肉芽腫:
肉芽腫是肉芽增生過大形成,常見於傷口癒合不良、皮膚感染或標靶治療,如化膿性肉芽腫,會在皮膚上形成良性的血紅色小腫瘤,擠壓可能大量出血或感染。
常見的六種「肉芽」:
肉芽種類 | 外觀 | 成因 | 位置 |
汗管瘤 | 肉色或淡黃色丘疹 | 汗腺增生 | 眼皮、臉上 |
皮脂腺增生 | 淡黃色、中間凹陷的突起物 | 皮脂腺過度增生 | 臉頰、鼻頭及額頭處 |
粟粒腫 | 白色圓形小突起物 | 角質堆積在汗腺開口 | 眼睛周圍及臉頰 |
老人斑 | 突起、有厚度的深棕色斑塊 | 表皮增生 | 除了手腳掌,全身 |
扁平疣 | 摸起來粗糙、淡黃色或粉色突起物 |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 臉上 |
息肉 | 有頸部(柄部)的突起物 | 皮膚組織增生 | 脖子、腋下 |
肉芽的治療方法?
肉芽是良性增生組織,一般不需治療。但李勇毅醫師指出,肉芽型態多變,有時長在臉上,也可能因摩擦破皮感染,因此許多人因外觀或怕傳染(如扁平疣)而就醫。一般以手術切除、雷射、電燒為主,另有結紮方式,縮緊肉芽頸部,讓血液供應中斷,促使肉芽掉落。扁平疣則以冷凍治療為主。粟粒腫可用消毒過的針挑出。
一般建議不要在家自行處理,除了可能感染,肉芽內充滿微血管,處理不好可能大量出血。
消除肉芽用藥膏或保養品可以嗎?
李勇毅醫師指出,有些人會使用酸類藥物(如三氯醋酸)使肉芽軟化、掉落,但效果不如雷射、電燒。外用保養品則不太可能去除肉芽。
周宛儀醫師也表示,肉芽組織大多從真皮長出,老人斑是表皮增厚,扁平疣則是病毒感染,都不是保養品能解決的問題。保養品大多只作用在表皮層,無法深入皮膚組織,當然無法解決真皮組織產生的問題,要去除,大都還是得靠外科破壞性治療才有效。
"健康新知,美容保養,迷思破解"
"肉芽、皮贅、息肉:皮膚上的小突起,你分得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