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脫水原因不只喝太少!生理期、低醣飲食、這6種狀況都可能讓你體內缺水
人體有60%都是水分,康乃狄克大學研究指出,只要少掉1.5%的水分,情緒、活力、認知功能都會受到衝擊。
脫水表示人體失去的水分多於攝取的水分,依程度分為輕度至重度。輕度脫水可自行居家護理,嚴重則可能需要就醫。一般認為脫水和水喝太少、流汗、太陽太大有關,但其實脫水背後還有許多因素,包括年紀、飲食,甚至疾病:
1. 生理期
別以為只有喝太少才會脫水,經期更要多補充水分!雌激素與黃體素都會影響體內含水量,尤其有經前症候群的人更需要多喝水。如果更換衛生棉的頻率超過每2小時1次,就要注意經期脫水的可能性。
2. 低醣飲食
很多人為了減重採取低醣飲食,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體內的水分儲存。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進行低醣飲食而快速減重,但減掉的多半是水分。而且米、麵等碳水化合物在烹煮時都會吸水,不吃碳水化合物等於也少掉了一些水分攝取。因此,如果採取低醣飲食減重,記得要多喝水,避免體內缺水。
3. 懷孕與哺乳
孕婦水腫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缺水!身體一旦缺水,體內會自然想留滯水分,讓水腫情況更嚴重。另外孕期心輸出量增加,對水分需求更大,孕吐也會導致水分流失。產後哺乳期間因為母乳大部分都是水分,也很容易缺水,一定要比平常攝取更多的水分。
4. 藥物或營養補充品
藥物的影響也可能造成脫水。例如降血壓藥可能有利尿劑成分,其他將腹瀉、嘔吐列為副作用的藥物,也可能導致脫水。營養補充品中,芹菜籽、蒲公英、水田芥等有利尿效果,最好先諮詢營養師,詢問最佳攝取量。
5. 老化
年齡愈大,身體保水能力以及對於口渴的自覺能力都愈差,因此長者很容易脫水而不自知。年紀大了最好一起床就先喝1~2杯的水,出門時也別忘了隨身攜帶水瓶。
6. 糖尿病
糖尿病因為血糖控制不良導致糖分排至尿液裡,造成滲透性利尿,進而可能導致脫水。糖尿病病人容易口渴,但是在覺得口渴前,其實身體已經缺水,所以隨身包包最好放一瓶水,臥室床頭也不妨放一杯水,提醒自己多喝水。
如何判斷自己已經脫水?
簡易辨別可能脫水的指標包括:
- 口渴
- 小便呈現暗黃色、味道很臭
- 頭暈、頭痛
- 疲憊
- 嘴唇乾燥、眼睛乾澀
- 每天排尿頻率低於4次
別等到口渴才喝水,除了時時補充水分,運動前、中、後更要喝水。生病中,特別是有嘔吐、腹瀉症狀的人也要加強水分攝取。
"健康飲食,生活保健,迷思破解"
"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