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友善環境的現況與挑戰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指出,國外推動失智友善環境進展較快的原因之一是迫切性。由於日本失智人口超過200萬,美國更超過500萬,失智帶來的社會壓力較台灣高,民眾在公共場合碰到失智長輩的機會也較多,走失問題也較頻繁。湯麗玉認為,台灣的壓力雖在增大,但還未到非常緊急的程度。
不過,台灣的進展並非停滯,而是採取不同的模式。近幾年,從苗栗、宜蘭到台南,許多社區、商店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鼓勵店家主動關心疑似失智的老人,並在失智長輩購物時提供提醒或接受退換。未來,也計畫推動友善髮廊、教會等。
此外,愈來愈多餐廳、司機、旅遊業者願意採用無障礙設計。致力推動無障礙環境資訊整合的「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認為,打造無障礙環境涉及許多建築法規與技術,難度較高,無法一蹴可幾。在起步階段,民眾至少可以先了解哪些地方提供相關服務,並給予支持。
資深記者周傳久長期關注高齡議題,他觀察到台灣社會面對問題時,常傾向於先看到利益,才決定是否採取行動,或認為解決問題是其他人的責任。他認為,發展與改變需要時機,但人的價值與態度才是關鍵,若要等待商機或補助才行動,改變的道路將會漫長。
周傳久質疑:「討論高齡問題,為什麼大家都只想到找政府?」他認為,這是台灣邁向高齡社會時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熟齡,失智,長照"
"台灣失智友善環境的現況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