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管還是胃造口?長照路上的兩難抉擇
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家庭醫學科朱為民醫師曾描述,病患家屬常在是否讓病人使用鼻胃管之間掙扎。
鼻胃管的兩難
是否使用鼻胃管,應考量病人餘命、對病情是否有幫助、病人意願及能否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家屬常將「病人不進食就沒體力」、「還有一口氣就要救」放在首位。
朱為民醫師強調:「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有了答案,才能思考這些管子的意義。」
許多中風或吞嚥能力退化的長者,即使不住在機構,也可能需要插鼻胃管。但當食物都只能打成泥狀,難免對生命失去熱情。
專家學者參訪日本、瑞典等長照機構時,常驚訝於當地鮮少看到插鼻胃管的長輩。反觀台灣,許多長輩終身依賴鼻胃管,這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胃造口:另一種選擇
過去,長期管灌飲食的病人多使用價格便宜、置放簡單的鼻胃管。但鼻胃管需每月更換,可能磨損胃壁、引發出血、惡化胃酸逆流,且管子的異物感常讓病人自行拔管。此外,鼻胃管影響外觀與發音,對患者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都是負擔。
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蔡松茂醫師建議,可考慮「胃造口」。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在歐美國家已推廣多年,藉由內視鏡協助,在腹部定位並置入胃造口管。手術在輕度鎮靜下進行,傷口僅約1到1.5公分,大幅降低手術風險。胃造口的一體成形管子,管徑較大,可灌蔬菜汁或稀粥、精力湯。
象鼻管線不見了!為病人留尊嚴
蔡醫師分享案例,91歲的張奶奶中風後,靠鼻胃管灌食。愛美的她看著鏡中的鼻胃管就傷心,且因不適應異物感而屢次拔管。反覆插管造成喉嚨感染、咳嗽,甚至發燒、肺炎。經充分溝通後,奶奶接受了內視鏡胃造口手術。如今造口藏在衣服下,奶奶又能清爽地面對人群,恢復了中風前的神采。
在歐美,若評估需置放鼻胃管兩週以上,多會建議胃造口,同時也能用嘴巴吃一些食物,提升生活品質。但在台灣,民眾不願在身上打洞,醫生也未必接受。統計顯示,長期管灌的患者中,僅一成做胃造口,多半等到鼻腔潰爛或胃酸逆流才願意考慮。
蔡醫師指出,部分病人不適合內科胃造口,例如胃腹曾手術、結構改變、腸子沾黏、食道或咽喉腫瘤過大、有腹水等。病患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為生命與生活品質找到平衡點。
"熟齡,長照,醫療"
"鼻胃管與胃造口:長照路上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