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全台35歲以上約有1%、65歲以上有5%、80歲以上則有高達10%的發生率,預計三十年內會比現在再增加一倍,因心房顫動導致的腦中風(腦血管栓塞)個案數也逐年增加。
心房顫動患者合併任一風險因素就屬於中風高風險族群。
為什麼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會高達一般人的5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副主任羅秉漢說明,心房顫動患者因心房內血液活動緩慢、血液淤積而容易形成血栓,其中最容易發生血栓的部位就是左心耳。當血栓隨血流流到四肢,可能導致肢體栓塞,嚴重者需要截肢;如果流到腦部堵塞血管,就會導致中風,而且因為左心耳形成的血栓通常較大,所引發的中風也更嚴重。
心房顫動中風風險評估表(CHA2DS2-VASc)
符合其中一個風險因素得1或2分,累加的總值就是您的風險評分。總分超過2分,中風風險已非常高。
用藥禁忌多 全球僅50%患者受惠
針對中風風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一般建議透過抗凝血藥物進行積極預防。然而羅秉漢也坦言:「不管是傳統或新型的抗凝血劑,都會增加出血風險,使用上顧忌非常多。」像是常跌倒、一跌倒就造成出血的高齡患者,就不適合使用抗凝血劑這樣的武器。已開立處方的患者如果遇到需要開刀、洗牙、拔牙、做大腸鏡切片等等,都需要事前停藥,無法穩定服用;此外,因為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和其它食物、藥物交互作用,飲食用藥都要隨之調整,並需要定期回門診抽血,也影響患者穩定服藥的意願。全球統計,只有50%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正在確實服藥。此外,也有一部分病患,即使是在規律服用抗凝血劑的情況下,仍然發生了栓塞。也就是說,藥物的療效並不足以完全的保護。
手術介入,從源頭解決房顫患者的中風威脅
目前絕大多數的心房顫動患者都屬於非瓣膜性,這些患者中有90%的血栓都來自左心耳。「左心耳封堵術是永久封閉左心耳,對於實在不適合吃藥的患者來說,是從主要源頭杜絕血栓形成。」羅秉漢表示,目前針對服藥後仍發生栓塞,或是引發出血併發症,以及高齡失智、容易忘記服藥的患者,建議考慮選擇左心耳封堵術作為替代治療。「這個手術進行的方式類似一般心導管手術,是從大腿內側靜脈通到心臟,把封堵器送到左心耳將其封閉,手術本身並不複雜,只要一個鐘頭就能結束。」目前全世界統計成功率都超過九成五,手術併發症低,中國醫藥大學已進行的48例目前尚無併發症。
對於不適合服藥的患者而言,無論從減低服藥出血、或預防中風的角度來看,都是具安全性的選項,目前台灣健保也已針對左心耳封堵術提供給付。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副主任 羅秉漢
"醫療,心血管、中風,熟齡"
"心房顫動不只心跳亂,還可能中風!醫:不吃藥還有這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