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門診都有家長問,要不要給小朋友打新冠疫苗?」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李宏昌點出家長切身的焦慮。然而他也只能分析施打的利弊得失,供家長做決定參考,無法給所謂的標準答案。
「新冠兒童疫苗才研發問世1年,不像流感疫苗已上市10年,後者是相對較為完美的疫苗。」李宏昌不敢向家長保證打新冠兒童疫苗毫無風險。然而,如從感染Omicron比較容易演變成重症,再加上嬰幼兒疫苗是劑量減量的疫苗來看,施打後免於感染重症,利大於弊。
李宏昌指出,目前6至11歲的莫德納兒童疫苗,和5到11歲的BNT兒童疫苗劑量,兩種疫苗都較其12至17歲青少年疫苗劑量減量,因此安全性相對提高,心肌炎等副作用相對較少。
也有些家長因成人打莫德納疫苗,相較於輝瑞BNT出現較大副作用,擔心幼兒打莫德納也會有較大副作用,思索是否等到BNT嬰幼兒疫苗進到台灣再施打?指揮中心表示,購買4歲以下嬰幼兒適用的BNT疫苗仍在洽談當中,不確定到貨時程,因此呼籲家長仍儘快帶孩子完成莫德納疫苗接種,許多縣市都可隨到隨打資訊,呼籲儘量使用。
國內有26%嬰幼兒曾感染新冠肺炎,嬰幼兒施打覆蓋率應達50%以上才理想
疫情指揮官王必勝昨天在記者會中說,台灣邊境是否從3+4改成0+7,除觀察國際疫情外,也要視台灣嬰幼兒的疫苗覆蓋率而定。
今日被問到何時可開放邊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進一步說明,以目前國內有26%嬰幼兒曾感染新冠肺炎,74%嬰幼兒應施打來看,至少要施打率要達到50%以上比較理想,才會考量是否開放邊境。
12歲以下兒童重症計120例,其中55例為MIS-C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2萬4790例本土個案,其中68例中重症、37例死亡。
在中重症的個案中,有2例兒童個案。一例為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疫苗接種史,6月8日曾確診。7月17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紅眼,7月21日因腹痛、持續高燒至40度赴急診,診斷疑似泌尿道感染或MIS-C(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7月23日出現全身紅疹、心跳過快,醫師高度懷疑為MIS-C轉院,目前在醫學中心治療。
另一例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9日曾確診。7月20日出現高燒、腹瀉、食慾下降、眼睛紅腫等,7月23日至急診 ,診斷疑似MIS-C轉進醫學中心治療中。
指揮中心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20例,其中55例MIS-C,24例是腦炎、19例肺炎。
南部船廠員工衍生12例BA.5群聚感染,今再增4例
南部日前出現第二例本土社區BA.5個案,為南部50多歲船廠員工,打過3劑疫苗,先前於5月中確診,7月中再出現症狀,因重複感染送基因定序,驗出BA.5病毒株。這名個案也造成家庭與職場群聚感染,共出現12人陽性,疑為台灣本土首次出現BA.5病毒株群聚,但仍有待基因定序結果。
指揮中心今天說明,有針對南部船廠員工進行第二次採檢,又發現4人確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4人其中2人Ct值為35、36,應是先前確診,因此出現反覆陰陽情形;另外2人先前未通報確診,Ct值為28.8和35,Ct值也偏高,很難認定是否為BA.2或BA.5感染,需再1、2天基因定序才能確認。
歐美等國正逐步開放邊境,試圖恢復正常經濟活動與生活,疫情大流行較國際晚一年多的台灣,會怎麼做呢?
台大醫院今天召開「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大流行後的新冠肺炎防疫新思維」記者會,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南部出現12人可能感染新冠肺炎變異病毒株BA.5,「就可能是一個星星之火,如何讓它不要燎原,需集思廣益。」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民眾的自然感染與追加劑接種已經築起「免疫防火牆」,在沒有BA.4、BA.5侵襲下,案例應可在8月底降至萬例以下,但是BA.2與BA.4、BA.5已侵入台灣,疫情仍待觀察。
陳秀熙再從國際疫情分析指出,新冠肺炎變異株佔比從20 %到40%,需時26天;從40%到60%,需時11天,因此預估台灣可能在8月中到8月底,BA.4 和BA.5可能出現顯著流行,單日可能達1到2萬例,最高甚至達到3萬例。
莊人祥回應,BA.5無論要在社區引發流行,或導致疫情上升,都需要一些時間,未來如果發現本土確診數再次攀升,或是基因定序發現BA.5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就代表BA.5疫情升溫。
"醫療,新冠肺炎,健康新知"
"兒童新冠疫苗該打嗎?醫師解析利弊、施打率與邊境開放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