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洛普(Gallup)2023年全球職場狀態報告揭露這項趨勢。
不同於「安靜離職」的低調,奉行「大聲離職」的員工,毫不隱瞞自己討厭這份工作,他們不怕人知道自己積極主動地「消極工作」,而且要擂鼓鳴金地昭告全世界。他們用行動展現自己的不快樂,可能在社群媒體貼文宣告「我要閃了」,大動作向同事預告自己不會久留,或直接告訴老闆你要離職,即刻生效。
蓋洛普最近的分析顯示,大約有五分之一美國勞工會公然反抗上層、大聲辭職,有部分是出於職場上普遍的不滿與無心工作的趨勢。
擁有罕見技能的人佔有優勢,能夠迅速離職,也知道怎樣迅速找到新東家,而有些人大聲離職,是因為突然被逼回到辦公室工作,失去了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因而反彈。 蓋洛普指出,被分派到不適合的職位,或不受主管重視也是常見的原因。
蓋洛普在報告中寫道,「到了某個時候,員工與雇主之間的信任嚴重破裂,或者員工一直非常不適合去扮演某個角色,造成危機持續發生。」
根據報告,管理不善是最大的罪魁禍首,糟糕的管理會害公司失去客戶、失去利潤,還會讓員工人生悲慘。痛恨自己的工作,比失業還要糟糕。
大聲離職的行為,對企業有負面影響。這些人可能不告而別、創造不愉快的氣氛,在網路上發表煽動言論,拒絕接受被指派的工作,發起破壞性行動,這些行為可能給組織帶來重大風險,領導者與主管不該等閒視之。
大聲離職者的有害行為,可能傷害員工的士氣和效率,進而衝擊公司文化和名譽。這些行為包括降低生產力、分心、出包更多、流失頂尖人才、留下的員工負擔增加。蓋洛普指出,無心工作每年使全球經濟付出8.8兆美元代價。
蓋洛普解釋,這些員工會採取直接傷害組織的行為,削弱組織的目標並反對組織領導人,像是送出辭呈前,在求職網站領英(LinkedIn)說老闆的壞話。
蓋洛普說,「他們不只是在職場不快樂。他們痛恨自己的需求沒被滿足,用行動表現不爽,每天他們都可能破壞認真努力同事的成果。」
管理階層必須立刻處理問題,定期尋求員工的意見回饋並傾聽心聲,瞭解他們為何無心工作。組織應該優先重視員工福祉,提供支持,設法支援員工的心理健康,採取適合的做法重建對職場的信心,包括肯定、公開讚揚員工的良好表現,有些太惡劣的員工則不能留下。
《Forbes》提醒勞工,掀風播浪前,先想想可能的負面後果。你大聲離職的情由可能是想給蠻橫的控制狂老闆一點顏色瞧瞧,或者你只是受夠了不被重視,但這麼做有引火上身的潛在風險,直接翻臉決裂可能害你尋找新工作時拿不到推薦。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人物,心靈,熟齡"
"「大聲離職」成新趨勢?蓋洛普報告揭露職場不滿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