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的假面:揭露「漂綠」真相,不再被企業的口號蒙蔽
19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 ‧ 桑伯格(Greta Thunberg)拒絕出席今年度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她認為這類大會是當權者「漂綠」的場合,過去的COP大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漂綠」,只是為了說說而已。
什麼是「漂綠」?
簡單來說,「漂綠」是指政府或公司在行為上對環境造成影響,卻透過誤導或營造錯誤印象來掩蓋真相。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產品是否符合道德或「環保」,企業也積極展示其環保形象。過去,一些企業因廣告中虛假的環境聲明而受到指控。哥本哈根商學院研究「漂綠」的教授安德烈亞斯 · 拉施(Andreas Rasch)指出,現在監管更加嚴格,企業很難「編造」綠色體質,但「漂綠的性質已經改變,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他們可以公然撒謊。現在,他們利用灰色地帶」。
「漂綠」的起源
「漂綠」一詞最早由美國環保主義者傑伊 · 韋斯特維爾德( Jay Westerveld)於1986年提出。他批評酒店要求客人重複使用毛巾,實際上酒店老闆更關心的是降低洗衣成本,而非減輕業務對環境的影響。
這只是企業如何讓產品或服務更吸引關心環境的人的一個例子。
「漂綠」的常見手法
- 未經證實的減排聲明: 聲稱減少排放,但缺乏實際數據支持。
- 將食品描述為「天然」或「對生態環境友好」: 但實際上只有部分成分符合。
全球消費者保護機構網絡「國際消費者保護執行網絡(International Consumer Protection and Enforcement Network)」在2021年對500家公司網站的審查中發現,40%的公司網站發布了有誤導的環保聲明。
如何辨識「漂綠」?
- 檢視官方認證: 參考碳信託(Carbon Trust)、公平貿易基金會(Fairtrade Foundation)和公益企業運動等機構的可持續性認證。
- 多方驗證: 尋找其他權威資訊來源,驗證製造商的聲明。
- 關注整體: 不要只看單一產品,要將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例如,時裝品牌可能會推廣用「可再生」面料製成的服裝,不過他們的其他服裝系列卻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 留意透明度: 缺乏透明度是一個警示信號,表示公司可能沒有積極應對環境影響。
科技助你識破「漂綠」
智慧型手機用戶可以利用「品牌透明度」應用程式,查看公司在動物福利和工作倫理等問題上的承諾。
安德烈亞斯 · 拉施認為,應用程式讓人們更容易獲得有關消費可持續性的訊息,這對試圖漂綠的企業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社會期望提高了,企業不能只是做出我們無法衡量的大承諾。
這種意識的提高也將各國政府放在聚光燈下。格蕾塔 ‧ 桑伯格所指的,正是政府如何做出不一定會落實的承諾,而漂綠不僅僅發生在商界,更是一種說話不算數的行為。
"生活防毒,迷思破解,健康新知"
"環保的假面:揭露「漂綠」真相,不再被企業的口號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