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進入黃金時代:積極治療,有機會完全緩解
「近10年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黃金10年,在個人化醫療時代,藥物治療已經能完全改變疾病的樣貌,近年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幾乎看不到因疾病嚴重變形而需要開立殘障證明的病患。」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臨床助理教授兼科主任翁孟玉感嘆,過去,多數病患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一種不治之症,一旦確診就等著變殘廢。「現在診斷觀念積極、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愈來愈精準化的情況下,只要配合醫師好好接受治療,達到完全緩解、感覺不到疾病的存在,並非不可能。」
擅自停藥風險大,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且引發共病
臨床觀察,即使現在醫藥科技進步,但部分病友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似乎仍有擔憂。「在疾病活性很強的階段,的確必須併用多種藥物;很多病患會開始擔心藥物的副作用、也怕吃太多藥會傷肝或傷腎。」對此,翁孟玉說明,其實等到病情受到控制後,藥物就會愈用愈少;但有些病患卻本末倒置,光看到藥單上的副作用就擅自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對關節的破壞是一去不回的,千萬不能自行停藥。如果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可以跟醫師溝通後一起找適合的藥物,尤其現在武器那麼多,根本不用害怕。」
她強調,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慢性的滑膜發炎,會侵犯到周邊的關節,對關節的破壞性大;而且不只傷害關節,因為是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同樣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若自行停藥或沒有積極接受治療,嚴重時不只會造成失能,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甚至有研究指出,與癌症的發生有相關聯性,因此絕對不能輕忽。
類固醇效果明顯,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大且傷身
目前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很多好的藥物可做到達標治療,而臨床上可以使用的綜合性評量工具有很多種,仍以DAS-28指數為主要治療效果的評估標準。「不過,DAS-28對病患來說,感受並不直接,因此臨床的達標標準是『4個一』原則:關節只允許一個腫、一個痛、疼痛指數剩下一、發炎指數也剩一。」這樣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如今在個人化醫療時代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可以更精準。翁孟玉指出,現行治療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症狀控制類藥物,最常使用的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另一類為免疫調節性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又分為傳統與生物製劑、標靶小分子藥物等。
當疾病在急性發作期,使用類固醇非常有效,可以很快地讓症狀緩解,但也因此會讓病患誤以為「疾病已經受到控制,只要發作時吃類固醇就好」的錯誤觀念。然而類固醇長期使用副作用大,不只會引起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會讓原本的骨質疏鬆問題雪上加霜,「愈吃、骨頭就愈糟。」對緩解關節破壞沒有幫助。
而屬於根本治療的免疫調節性藥物才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重要的部分。DMARDs類藥物又分傳統藥物、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標靶藥物,「過去傳統免疫調節性藥物效果慢,約要等四至六周或更長到六個月才能看到效果,病患等不到明顯效果,於是又用回類固醇。反反覆覆,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此外,傳統免疫調節藥物中,MTX是治療的黃金標準,但其副作用也易讓病患抗拒治療。
治療武器多,精準用藥、遵醫囑有機會達標
目前全民健保規範,使用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標靶藥物前必須經過事前申請,一般必須要先以兩種以上的傳統DMARDs類藥物(其中必須包括MTX)治療,若6個月後無效後才適用。
有研究發現,這類藥物不但作用快速、效果好,也能阻斷關節的破壞,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選擇前,風濕科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疾病進程、身體狀況、用藥習慣與安全,以及是否有共病等,來評估選擇最適當的藥物,並依照治療結果與副作用做調整。 此外,也會依據藥物的便利性與病患的喜好度來選擇劑型,例如光是生物製劑的注射型藥物就有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或兩次、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等,或是靜脈注射方式;也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使用,適用對象因人而異。
翁孟玉提醒,現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很多好的武器可使用,要達標治療是非常有機會的,只要定期回診並與醫師討論,要重回健康快樂的生活並非難事。
"醫療,養生,常見疾病,健康新知,生活保健,藥物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治療,擁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