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將方技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家,方技代表著理論方法與技術,而方技之士就是現代的醫師、藥師、科學家以及各種專門技術人員。中醫在漢代開始與道醫分開,魏晉時期又有所融合,唐代則將醫、道、佛結合,到了宋代,儒醫才開始盛行。「醫道同源」,醫家的價值取向與道家非常相似,研讀醫書能更深入了解老莊思想,反之,研讀老莊也能讓學子更透徹醫理。
中醫開藥時講究各藥味間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追求在身體與自然的大化流行中達到和諧。學習醫家思想,能更了解老莊思想中「持盈保泰」的觀念,了解如何讓生命維持在「致中和」的狀態,減少過多的慾望,並透過太極功法,達到「體柔氣和,內外均安」的境界,如:頭如懸線、含胸拔背、尾間中正、虛靈頂勁、舌抵上顎、豎脊梁、鬆身筋。人生是一條修道的路,修行的概念並不會因科技文明而減損其價值,反而能賦予更新的意義,指引人類發展的方向。
由於人類感知系統的局限性,往往向外探知的較多,向內探知的較少。一般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僅停留在解剖或分子生物學的零件概念,談到養生只知道均衡營養、適度運動,除此之外便一無所知。他們從未傾聽身體的聲音,並與之溝通互動,而「內觀」正是中醫特別強調的。一百多年來西風東漸,我們往往不夠珍視自身的文化特色。雖然身為漢人,不一定要穿唐裝、旗袍,或是端坐中式座椅,但必須正視並體會傳統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然後再選擇去健身房做重力、有氧訓練,或是打太極拳、練書法、學國畫,何者對身心更有助益。中國傳統思想對人格修養及養生長壽有很大的期許,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學生,往往因為人生缺乏具東方特色的終極價值,而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到:不同的生活條件、社會文化、飲食習慣,都會影響疾病的類型與治療養生的方式。〈異法方宜論〉又說:「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因此,東、西、北、南、中的不同地域特色,分別孕育出砭石、藥物、灸法、針法以及導引、按摩等不同的治療養生方法。前四者涉及醫療行為,需由醫者執行,但「導引」、「按蹻」人人可學,並且可以自行操作、體驗。「導引」,可以說是「引導」:「引」身而「導」氣血之意。
經絡的發現歷經漫長的時間(直到東漢《內》、《難》經定稿前,已有一千多年),結合了多種人才(黃老道、方仙道、方技之士、道醫、鈴醫、儒醫等),歷經多方探索:
- 撥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提到名醫俞时,一撥見病之應,一撥而見筋脈。
- 灸法:《說苑》亦記載俞謝為醫,炊籤見應,炊灼以定經脈(《說苑》:「炊灼九靈而定經絡」),如馬王堆出土之《陰陽十一脈灸經》及《足臂十一脈灸經》。
- 針刺:歷代針刺中發現的感傳現象。
- 靜坐:大小周天行氣的過程。
前三者僅發現部分經脈,集其大成、特別是發覺肢體與臟腑及各經脈間的細微連結者,是後者。李時珍於《奇經八脈考》文中提及:「內景遂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唯內景者知之。」這絕非隨意之語。
古人常說:「針灸易學難精」,因此,研習針灸、穴道、經絡時,打好中醫的基礎非常重要。舉凡《內經》(特別是《靈樞經》)、《難經》、《針灸甲乙經》等,都需要反覆研讀,如同蘇軾對嫩豬肉的體悟:「火候足時他自美」(蘇軾〈豬肉頌〉:「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醫經自然是「讀它百遍自有味」。其次,要有良好的感知訓練(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體會各種感官之訓練,再到交叉六種感官的完成)及體魄鍛鍊、體氣長養(透過按摩、導引、吐納、太極等)。最後,還要有深厚的文史哲底蘊,才能一窺堂奧。
蔡璧名教授現任職於臺灣大學中文系,長期致力於傳統醫、道思想的學術研究,對於老莊思想,啟蒙於已故的中興大學中文系王准教授,薰陶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張亨教授、林麗真教授。因緣際會下又研究傳統醫家的思想,例如研究《黃帝內經》,讓她有宏觀的視野,了解大自然及世界與人的互動關係;研究《傷寒論》,讓她明白中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研究丹道方面,魏晉時女中豪傑魏華存的《黃庭內景經》,讓她體會丹道傳統中兩種迥異的身體圖像與內觀修鍊途徑。
至於太極拳技與功法則家學淵遠,源自其父蔡肇祺先生及人稱「詩、書、畫、中醫、太極拳」五絕的太師父鄭曼青先生。年少時沒有積極練習,成了父親口中的「武盲」,直到生了一場大病,才身體力行,動、靜功法全來。也在養病期間,才能「定、靜、安、慮、得」,融合太極、導引、按蹻、靜坐,並依中醫的臟腑、經絡、穴道、肌肉、經筋、氣血津液理論,救己沉肩,從而重新認知自己的身體及道醫真諦。她與魏晉時《針灸甲乙經》作者皇甫謐一樣,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學歷史等有很深的造詣。皇甫謐四十二歲時患了半身不遂的風痺症,半身癱瘓、麻痺而沒有知覺,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並沒有被疾病打倒,反而激發出更大的毅力,全心鑽研各種針灸典籍,並在自己身上印證古書的論點與治法,終於治癒自身的疾病。最後,融會貫通各家之言,創立了有系統的針灸理論和療法,寫成了世界現存第一本針灸學專書,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蔡璧名教授與皇甫謐情境類似,敝人依其初稿內容,竊自行之,深覺頗多啟發,受益匪淺,令我由衷欽佩。難得的是,絕不藏私,發揮佛家大乘精神,渡己渡人,著書分享大眾,真是菩薩行者!
今日有幸得知蔡教授願將其大作付梓,以幫助更多追求健康的民眾。
"心靈,養生,中醫養生"
"從中醫看身心靈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