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憂鬱症10大迷思:別再說「想開一點」,傾聽陪伴才是真》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美國歌手碧昂絲都曾罹患憂鬱症,有一段時期生命中暗無天日。香港藝人張國榮、歌手李玟都因憂鬱症結束生命。三不五時,就有名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而輕生的新聞出現,塑造了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憂鬱症已成21世紀大疾,但人們對它仍有很多誤解。《康健》走訪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擔任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的德仁診所院長賴德仁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4位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一一破解民眾對憂鬱症最常有的迷思。
迷思1:憂鬱症只是心情不好,不是真正的疾病
錯。憂鬱症是因大腦生病導致的情緒疾病,並不是一個人情緒管控不佳。把憂鬱症歸因為個人情緒問題,認為是因患者懦弱、自艾自憐,是憂鬱症污名主要來源之一。但醫師們提醒憂鬱症患者:生病期間勿衝動行事,尤其不要做人生重大決定。無論是就學、工作、感情、婚姻到生命,只要事關人生重大轉折,都要等自己穩定,切勿衝動做出決定。
迷思2:軟弱悲觀的人才會得憂鬱症,樂觀堅強的人不會
錯。有些開朗樂觀的人得知自己罹患憂鬱症時,常錯愕不解。但就像每個人都可能被病毒感染一樣,憂鬱症是大腦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得,跟個性軟弱或堅強無關。
迷思3:憂鬱症會一直復發,治不好的
錯。依流行病學的統計,憂鬱症患者中,每2個就有1個,一生中只發作1次憂鬱症,而且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時間及耐心,積極治療憂鬱症,痊癒的速度與比率更高。
迷思4:得了憂鬱症,靠個人努力就可以走出憂鬱
錯。憂鬱症是疾病的一種,已經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克服。我們感冒不舒服都會去看醫生,大腦生病了當然也需要看醫生,透過醫療協助,讓自己好起來。患者也要努力,遵從醫囑接受治療。 此外,適當的運動、營養、好的社會支持,對改善病情都有幫助。
迷思5:憂鬱症的人都會想自殺,吃藥也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錯。的確有一些憂鬱症病患會自殺,但更多的憂鬱症患者沒有自殺的意念、企圖或計劃。統計顯示,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至於吃藥會增加自殺風險也是錯誤,吃抗憂鬱劑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有效,在藥效發揮前,仍要留意病患的自殺風險。而改善憂鬱症狀,自然降低自殺風險。
迷思6:憂鬱症只能靠藥物治療,而且必須終身服用,不能停藥
錯。除了吃藥,憂鬱症的治療方法還包括心理治療及儀器治療,只是心理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儀器治療多需自費,相較之下,吃藥是最節省時間與金錢的治療方式,因此多數病患選擇吃藥。治療過程中,醫師會視病情改善的情況減藥,減至病人完全不必再服藥。
迷思7:吃抗憂鬱劑會成癮,吃藥後也會變笨
錯。吃抗憂鬱劑並不會成癮,至於吃藥後變笨的錯覺,通常是病人除了抗憂鬱劑,因為要治療其他症狀如失眠,醫師加開其他藥物如鎮定劑、安眠藥,以改善患者的焦慮與失眠,但可能導致病人昏沉、反應較遲緩,並非變笨。
迷思8:為憂鬱症病人加油打氣,可以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錯。加油打氣這類鼓勵的話語,對他們不但沒幫助,反而增加他們的壓力。憂鬱症患者發病期間很敏感,他們會認為對方的話語中,潛藏「你不夠努力才需加油」的意思。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傾聽、支持、陪伴」,如果症狀持續,則需「轉介」醫療。
迷思9:為了減少憂鬱症患者的壓力,不要讓他們外出參加活動
錯。社會退縮只是憂鬱症症狀之一,影響患者人際互動。但若維持與人群接觸,有助改善病情,不必特意增加或減少社交活動,維持常態即可。醫師們建議,讓病患保有人際交流的能力,以免病癒後必須重新適應社交生活。
迷思10:檢驗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可以檢查是否罹患憂鬱症
錯。雖然大腦血清素過低,常被認為是憂鬱症成因之一,但從手臂抽的血,其血清素濃度跟大腦血清素濃度不同。即使抽血驗出血清素低,也不代表罹患憂鬱症。
另有人認為多吃香蕉、奇異果等含血清素的水果,可預防或治療憂鬱症,這也是誤解。因為其含量並不足以達到人們以為的效果。
"身心精神, 迷思破解, 憂鬱症"
"破解憂鬱症10大迷思:別再說「想開一點」,傾聽陪伴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