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曾表示確診康復後3個月內不會再被列為確診或重複匡列,如獲「無敵星星」。隨著愈來愈多人解除居家隔離,卻也陸續有民眾分享自己疑似短期內再度感染,「無敵星星」的盾牌因此出現了罩門,進而衍生短期內重覆感染到底該不該再通報及隔離的爭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日前表示,其實康復後1、2週內還是有可能重複感染,而且即使打過3劑疫苗也一樣,因為Omicron有些序列早已跟原本入侵的不一樣,只要序列差異有點大就還是有可能被感染。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也曾指出,人體內的抗體保護力通常在感染後3~6個月左右能維持較強的效果,但只要出現新的變異株,還是有二度感染的可能性。
確診3個月內若重複感染 檢討流程擬需再通報隔離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5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目前民眾若3個月內重複檢出陽性,現行通報系統會自動歸併為同次感染事件,但指揮中心最近確實已在研擬臨床醫療人員判定患者為二次確診的指引,例如有高度疑似相關症狀、PCR檢測結果Ct值很低等,就能通報視為獨立確診記錄,能夠開立隔離等相關文件。
「但最複雜的是症狀,」由於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從最輕微的喉嚨癢、咳嗽、流鼻水到肺炎都有,「究竟關卡要設在哪,還要多與臨床端討論才能決定,否則會造成臨床困擾。」他也表示,實際上,二度感染的機會很低,還未接到多例疑似案例通報,多半還是康復後檢測時陰時陽的的階段,但也不排除未來有案例陸續出現。
至於確診康復後超過3個月若又有疑似感染,雖然系統不會自動歸併為前次感染,而是計為一筆獨立的通報確診記錄,視為二次感染,但如果醫師懷疑這次的檢驗陽性比較像是前次感染後時陰時陽的階段,也可以透過快速流程,例如檢驗一次陰性或綜合評估後排除二度感染,就能提前解隔或銷案。
同時,考量確診康復後3個月內仍可能檢測呈現時陰時陽,指揮中心近日也發文給醫療院所修改探病及入院等相關篩檢規定,如果民眾已完成14天居家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從第15天起,3個月內若要進入醫院探病或住院,可免除篩檢陰性的規定,若醫師判斷有必要篩檢,費用也會有給付。
6月10日疫情高峰有望反轉 入境檢疫天數擬放寬為3+4
今天是端午連假最後一天,雖然本土疫情還在高原期徘徊,但單日確診人數都比前幾天的8、9萬人少了一些,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樂觀表示,推估未來1週本土疫情會達高峰,6月10日就有反轉機會;即使經過連假,觀察國內出遊、南來北返等人流數都未明顯增加,因此端午後再出現一波高峰的機會不高。
有專家推估國內單日新冠死亡病毒可能超過200例,對於能否將致死率守在萬分之十?陳時中則認為,數字有高有低,雖不希望達到這麼高的數字,這樣的估計還在合理範圍內。而且有關邊境開放時機也持續在討論,雖然還未定案,但最有可能朝現行的7天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縮減為3+4。
不只兒童或感染新冠病毒 大人、其他病因引發腦炎都可能語無倫次或幻覺
另外,國內最近有些病童傳出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腦炎,出現語無倫次或幻覺,較令人害怕聳動的言語,羅一鈞說明,確實在腦炎個案中出現不少類似現象,「但與病症無直接關聯性。」
他強調,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只要出現致病性的腦炎,都有可能意識混亂而語無倫次的現象,這是因為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而且不單是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腦炎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他原因引起的腦炎也有可能發生,因此不能以此判斷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到康復全方位教戰:
"醫療,新冠肺炎,健康新知"
"疫情期間重複感染的風險與應對"